-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麓山之歌》:
生动讲述新时代建设者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1-08
□本报记者 孙海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湖南坚定不移认真落实总书记指示,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麓山之歌》这部电视剧就是这一历程的真实写照、生动写照。”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三场集体采访中,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曾这样为电视剧《麓山之歌》点赞。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界相关人士,大家认为,《麓山之歌》生动讲述了新时代的“建设者之歌”,再启主题电视剧追剧模式,成为掀起全网热议的又一现实主义题材力作。
开启工业题材新气象
《麓山之歌》是中宣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展播剧目,国家广电总局“我们的新时代”创作展播活动重点剧目、“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该剧向观众展示了一幅重工业建设者砥砺奋进的时代画卷,奏响了一首饱含重工之美与心灵冲击的恢宏交响曲。自8月19日起登陆CCTV-1和芒果TV,该剧收视、热度、口碑一路冲高,在CSM、尼尔森网联、欢网、酷云等六网收视全线领跑。此外,该剧在YouTube和Facebook同步上线,获得了海外华人观众的喜爱。
《麓山之歌》以工人、工厂、工业为叙事主体,动情讲述了大国工匠的“守”与“传”,让众多观众在现代工业美学和社会烟火气中找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业界人士认为,该剧展现了现代工业的技术之美、工厂之美、机械之美、智造之美,提升了工业题材在审美呈现上的表达空间,折射了新时代、新气象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新魅力。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评价《麓山之歌》不仅为工业阵线唱出了一首“精神之歌”,也为普通观众唱出了一首“艺术之歌”,这对于今后推动工业题材创作繁荣是大有益处的。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麓山之歌》主创团队以敢于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对工业题材的艺术开掘打破了创作者对工业题材的畏惧感和误解,也打开了现实的广度和呈现生活的深度。
“这部剧是关于机器的故事,关于科技的交响,关于人的颂歌。”《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说。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则以“从悲歌到壮歌”“一首从跟跑到领跑的进行曲”,概述了《麓山之歌》耐人寻味的铿锵旋律。
书写现实剧作新篇章
《麓山之歌》讲述了“荆南省”装备制造业攻坚克难、补齐短板、锐意创新,从低谷迈向高峰的成长历程。在工程机械和装备制造处于行业低谷的艰难时刻,麓山重工这家拥有70年历史的大型国企连年亏损、债务高企,以卫丞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抓住“麓山一号”高压柱塞泵这个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刻苦攻关,终获成功,为麓山重工的起死回生与华丽蝶变提供强力支撑。
作为出品方代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政文表示,《麓山之歌》是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一次最新实践,是继《江山如此多娇》《百炼成钢》《理想照耀中国》之后进行主题电视剧创作的又一成果。作为党媒国企、文化湘军的一员,湖南广电将牢记职责使命、体现主流担当,继续在主流宣传、主题电视剧创作上奋发努力,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
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张晓辉表示,《麓山之歌》写活了工人的精气神,让劳动光荣成为时代强音,增强了年轻人回归工厂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也有专家认为,《麓山之歌》是创作者对当下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的深入体察,是把工业文明下的人性景象以艺术样式呈现的突破之作,为工业题材剧、行业剧乃至重大现实题材剧都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经验与启示。
《麓山之歌》总制片人何瑾认为,重大主题电视剧是一条正道、大道,完全可以也应该做出人民满意的作品。而要想创作人民喜欢的作品,首先要拜人民为师。创作实践中不能搞“脱实向虚”,归根到底要做好一个“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