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奋楫逐浪立新高 踔厉笃行著新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信息教材事业部主任 盛东亮
教育部2022年9月发布统计数据披露,全国高等学校已达到301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由2016年的369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4430万人,年均增幅超过140万人。其中在本科层次高校中,信息学科专业点增速最快,教育部5年内批准新增电子信息类专业680个专业点,从而促进电子信息在学规模迅速增长,相关图书需求旺盛。
为满足电子信息学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201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电子信息学科图书出版领域进行了全面部署,卓有成效。5年来,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信息类新版图书年出版数量增加一倍以上,年总销售码洋增长近两倍――实现了量与质的同步高速增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追忆5年出版历程,为推动电子信息学科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我们先后实施了课程研究带动教材出版,教材/学术/零售协同策划,新形态数字化教材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读者服务体系等改革。这些创新的措施,有力保证了电子信息学科图书快速发展。这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当属构建完整的电子信息学科出版体系和打造立体的电子信息读者服务体系。
首先是构建完整的电子信息学科出版体系。
我们对电子信息学科教材和零售图书(包括学术图书及专业图书)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总结其核心特点与形式区别,得出其差异及协同策划方法。研究过程中,首先仔细分析了教材与零售图书的作者定位与读者定位;再从图书内容、装帧设计、营销模式进行详细比较论证,而后得出两种协同策划的实践方法――基于同一种技术的协同策划方法,基于同一个作者的协同策划方法。在后续选题开发工作中,我们基于协同策划的思想进行选题开发,既发挥了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又提高了选题策划的效率,进而拓展了选题策划的广度与深度。
基于这种思想与方法,我们先后策划了“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教材丛书,200多种)、“清华开发者书库”(专业丛书,120多种)、“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丛书”(专业丛书,50多种)、“科学与工程计算技术丛书”(专业丛书,50多种)、“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技术丛书”(学术丛书,40多种)。这种协同策划的实践方法,助力我社构建了电子信息学科“教材+专业+学术”图书协同发展的出版体系。
其次是打造立体的电子信息读者服务体系,即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服务。
为了提高我社电子信息学科图书出版水平,我们深入拓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服务领域。通过“课程研究”带动“教材建设”,再由“教材建设”推动“教学服务”。我们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展“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立项研究工作,并将该研究成果汇编出版,作为“以课程研究带动教材建设”的顶层指导。在这个项目带动下,我们策划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大型系列丛书。
在该系列教材出版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交流活动。从2016年起,策划并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学论坛”,先后在北京、苏州、杭州、青岛等城市举办10余届,累计4000多位青年教师参会。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又在2020年及时创办教学服务公众号/视频号“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累计发布教学研究相关原创文章500多篇,并于2022年年初开办“全国高校电子信息教学前沿讲坛|名师论道・公益直播”,规划50期,已经举办10多期,累计线上参会学习教师过万人。
经过5年的持续发展,我们打造了“线下电子信息教学论坛+线上电子信息公益直播+线上公众号/视频号服务”的立体化教学服务形态,进而实现了“课程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服务”的教材出版与读者服务生态。
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已达14万亿元,在全部工业门类中连续九年保持第一。产业创新持续增强,行业应用持续深入,呈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增长前景。与此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电子信息学科本科专业建设已超过3000个专业布点,成为增速最快的工科专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和教育的发展,对于电子信息领域图书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电子信息学科出版领域将继续探索出版融合发展新模式――纸质图书+软硬件设备+数字资源+线上/线下教学服务,切实推动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图书出版迈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