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出版社

砥砺奋进十年路 出版育人谱新篇

作者:张发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张发钧

  十年攀登,十年征程。随着转企改制的完成,作为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主办的集图书、电子音像、数字网络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秉持“政治导向、改革聚力、人才支撑,教材为本、学术强基、艺术特色”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回应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重大关切,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提升综合实力,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上作出了新贡献,在出版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实现了新发展,在经营管理和内部建设上开创了新局面。

  改革创新铸就卓越品质

  西南大学出版社原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1月,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家图书出版单位”。十年来,西南大学出版社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健全企业运行机制,不断深化经营管理、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和人事聘用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机构设置,强化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员工能力培训和权益保障等具体工作,锻造了一流的出版能力,树立了良好的业界口碑,形成了西南大学出版社独特的出版优势。

  改革创新给出版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出版规模逐步扩大,西南大学出版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出版规模来看,十年来,出版社出版各类新书5300余种、电子出版物150余种,再版重印图书近万种;年均出版(含再版重印)图书1500余种,发货码洋近5亿元。从产品板块来看,西南大学出版社依托西南大学强大而综合的学科和学术资源,不忘教育出版初心,深耕教材出版优势,实现了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领域教材出版全覆盖;持续做大做优做强大中专音乐、美术教材,艺术教育出版特色进一步彰显,国内重要的艺术教育资源研发和出版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在社科文艺、学术专著、电子音像、数字网络等出版板块也有可喜的新增长和新突破。从制度建设来看,西南大学出版社根据行业要求及规范发展需要,先后制定了审读管理、书号管理、编校质量管理等近30项出版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双效导向,优绩优酬”考核原则,先后制定了薪酬福利、财务预算管理等经营管理办法。从队伍建设来看,出版社注重“内育外引”,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鼓励岗位“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目前在岗职工195人,中级职称68人、高级职称49人,编校队伍学科背景齐全,涵盖了文、理、史、教、哲、经、法、工、农、医、管、艺等学科门类,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精品建设彰显使命担当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西南大学出版社始终坚守“书香天下,传承文明”的出版责任,始终不忘出版工作的社会担当,坚持把内容生产作为立身之本,始终坚持高尚的文化品位,把服务大局与服务读者统一起来,不断为社会奉献双效俱佳的精神文化产品,西南大学出版社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出版精品力作硕果累累。

  十年来,西南大学出版社聚焦党和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重要决策部署,紧密围绕抓好重大出版工程国家战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出版项目100余项。包括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及《中华大典・法律典》《中华大典・农业典》;《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民国璧山司法档案案卷提要》、《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文献》、《民国时期万县海关档案》、“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丛书”、《中国传统保健养生(中英对照)》DVD-ROM等“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培计划’全国优秀研修成果数字出版平台”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此外,承担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古籍整理资助项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及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等各级各类出版基金项目数十项,充分展示了出版社坚持守正创新、用出版涵养国家文化自信的使命意识。

  出版物获各级各类奖项约200种,图书、个人获国家级奖项约50项。其中《设计新动力丛书:CI设计》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提名奖;《袁隆平传》《中国桑树栽培品种》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汽车维修涂装技术》获首届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脱贫攻坚手记》被列为全国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汽车维修涂装技术》等一大批精品教材入选“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技工教育规划教材、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特色出版厚积发展优势

  作为国内最早参与国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出版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十年来,西南大学出版社聚焦我国坚持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重大关切,积极响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语文、音乐及初中音乐编写出版,在重庆、四川、河南、山东、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投入使用,受到各地师生一致好评。同时,出版社围绕素质教育,编写出版了20多个系列200多种中小学地方教材、60多个系列800多种中小学生配套助学读物、30多个系列300多种教师教育图书,一大批青少年课外读物,一系列课程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和音视频、数字资源,成为国内重要的基础教育出版基地。

  十年来,西南大学出版社聚焦我国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切,依靠西南大学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对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起了以音乐、美术教材出版为特色,覆盖门类广泛、专业水准较高,音视频、数字资源配套齐全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其中,每年春秋两季可以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使用的音乐、美术教材分别达400余种,高居全国前列;依托西南大学教育学、生物学“一流学科”,心理学、农学等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出版了以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农学等专业为重点方向的课程教材,每年可供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使用的教材有近500种。

  十年来,西南大学出版社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聚力推出了《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袁隆平传》《脱贫攻坚手记》《社区书记谢兰》《藏地心迹》《爱她 想她 祝福她――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一大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主题出版物、通俗理论读物。同时,出版社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聚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挖掘整合优秀资源,策划出版了《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发展史论》、《中国基本乐理》、“抗战大后方分省研究丛书”、《黄希庭心理学文集》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社科文艺读物、学术出版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个始终”赋能事业发展

  西南大学出版社十年如一日,以“五个始终”,赋能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党对出版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好出版导向,加强出版规范管理,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强化出版阵地建设。

  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二为”方向,注重实现双效,以始终如一的品质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专业精湛的出版能力、别具匠心的创新思维,不断为社会奉献根基扎实、富有活力的图书。

  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

  始终聚焦教材、学术、艺术出版特色优势,深耕教育出版,全面推进教育出版矩阵建设。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在大众读物、新媒体融合出版方面不断探索,开拓业务板块,优化产品结构。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资源作为出版社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干部队伍作为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把广大员工作为文化创新的智慧源泉,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年光阴犹如白驹过隙,但对西南大学出版社而言,却是不断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彰显出版特色优势,不断推进出版事业向前迈进的十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南大学出版社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抢抓机遇、守正创新,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推进出版工作提质增效,培育出版精品,传播优秀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