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出版社

改革与发展是唯一主题

作者:李春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新世界出版社社长 李春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书系珍藏版(中、英文版)首发式现场。新世界出版社 供图

 

  近十年,对整个文化行业尤其是出版行业来说,改变是翻天覆地的。这种改变,来自于外部政策因素、科技因素、环境因素的变化。

  外部政策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来的出版社对资源和市场再分配思路的巨大调整;科技因素方面,科技发展推动生产、营销、销售等各环节的颠覆式改变;环境因素方面,疫情及后疫情时代对消费者消费心态、消费逻辑和消费场景的重塑。三重冲击对行业整体生态、底层逻辑以及出版社微循环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改变。

  此外,来自出版行业内部对外部产业发展趋势的跟进,对行业市场变化的自觉适应和作为企业基于生存需求而自主迸发的迫切的改变需要。这两种驱动力,被动和主动地推动着出版企业不断寻求改变,不断突破。

  在适应中前进

  在前进中调整

  近些年,改革与发展是我们唯一的主题。应该说,新世界出版社一直是在适应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在调整中适应的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世界出版社曾经因灵活多变的经营思路在业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多年以来也一直保持经营状况良好,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资源,但内生动力不足,对行业发展的趋势判断不清,导致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虽然出版社也做了一些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局部改革调整,但是由于人员更迭频繁,出版社内部发展改革思路接续性不强,执行不连贯,导致员工思想波动大,调整效果不尽如人意。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进一步放大了出版社资源分配、组织架构、品牌建设、考核分配等多方面合理性不够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出版社领导班子开始着力进行改革调整的调研、思路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要改就要改得彻底,既要保证改革能够适应外部变化和内部需求,又要保证能够适应未来竞争发展需求。在这个思路下,我们一直保持着探索―总结―改进到再探索―再总结―再改进的状态,一直到今天。

  出版社的改革工作率先从发行部门拉开序幕。2018年,发行部作为出版社试点,率先打破和推翻了原有工资体系和绩效方案,进行了考核分配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改革,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发行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紧接着,我社陆续建立、健全了选题论证委员会及选题论证制度,建立了生产协调会及生产进度会商制度,以选题论证会和生产协调会为平台,促进生产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流动,充分论证选题,增强计划性和执行力,合理分配资源,加强策划和营销的权重。制定出台了多项规范化制度,以政治建设为首要任务,严把出版导向,推进生产规范化。多项举措逐渐将全体员工的关注点聚焦在出版社生产工作和未来发展上,确保了出版社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最终,出版社于2022年基本完成了组织架构调整、全员竞聘工作。

  其间艰难困苦自不必言,好在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与成果。

  聚焦主责主业

  挖掘优质产品市场潜力

  在调研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着手解决局部问题,希望以点带面,以小见大。

  我们不断深度聚焦主责主业,最大程度挖掘原有优质外宣产品的市场潜力。例如,我社自2016年陆续推出的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打造的“中国关键词”系列多语种图书,目前的出版成果已达8种。该系列的首部图书《中国关键词(第一辑)》首度亮相2016年两会,以其权威性、实用性受到在现场进行报道的海外记者青睐,口袋书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我们的大力推广下,此后推出的“一带一路”篇、十九大篇、治国理政篇、新时代外交篇、精准脱贫篇、中国军事关键词以及生态文明篇,以多语种的形式行销海外,实现单品种最多14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并在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上大放异彩,收获诸多好评。

  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外宣图书业务板块与市场图书业务板块的良性互动,与国内部分高校开展合作,充分挖掘“中国关键词”系列图书的市场潜能。经过多年的积累,该系列图书不仅取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图书市场树立了品牌,在国内高校、职业翻译群体中成为考试、求职、自我提升的必备图书。

  此外,我社的《大国工匠》《40人看40年:中美外交风云对话》《我和我的新疆朋友》等外宣产品,在策划的全流程中,打破传统的外宣产品策划思路,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反复论证,上市后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疫情期间,我社依托中国外文局启动的“一线战役”外宣协同工作机制,与地方外宣充分联动,推出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抗疫的《凯哥日记》,及时回应海外关切,取得了较好反响。

  我社的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建设工作也成果显著,创立并持续坚持了“共同策划、携手出版、联手推广”的常态化国际合作工作机制,海外编辑部数量逐年递增,海外落地出版效果显著。今年,海外推广方面捷报频传:《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挑战?》西班牙文版图书在阿根廷开展线上推广活动并取得良好反响;《大国工匠》英文版入选美国旧金山公共图书馆馆藏;《唐卡中的格萨尔王》(法文版)在亚马逊北美版上线并受到媒体关注。

  整合资源

  转变传统管理模式

  在生产经营方面,我们重点解决的是产品和销售的问题。针对出版社自有品牌不成熟,市场占有率不强的情况,我们整合资源出版了全国翻译资格考试相关的多语种教材及配套教辅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2019年一上市即因为优质的内容获得市场、渠道及广大考生的广泛认可。

  在充分研究分销市场特点的前提下,出版社也为系列产品制定了大力依托线上渠道,严格控制终端销售价格的销售策略,有效杜绝了终端恶意低价竞争的乱象,保证了市场健康、有序,希望与出版社合作分销相关产品的经销商也纷至沓来,翻译资格考试系列产品很快便在细分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今年已经成为新世界出版社主打产品线之一。

  经过5年的努力,作为担负着对外宣传任务的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不但拥有以“中国关键词”系列、《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丰富的对外出版产品线,也逐步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书系、“读懂中国共产党”多语种系列图书、“今日中国”丛书等为龙头的主题出版产品线;以《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儿童情商绘本”系列为主干的少儿产品线;以《中西文明根性比较》《军事里的中国史》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品线;以翻译资格考试相关教材教辅为基础的考试类图书产品线。各个产品在市场的不同细分领域也均有不俗表现。出版社发行也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线上为主、兼顾线下,积极开拓新媒体渠道的立体布局。

  2021年,出版社主要业务指标比上年同期增长20%以上。2022年至今,出版社主要业务指标比2021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出版社重新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纵观出版社发展的过程,凡是发展好的时期一定是理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解决好供需矛盾的时期,一定是解决好生产资料合理分配,解决好激励机制的时期。因此,对新世界出版社来说,进一步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深度聚焦主责主业,与时俱进地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是我们扎实落实外宣任务,做好自身经营发展工作的基础性和核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