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中国版权事业蓬勃发展

――访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

作者:赖名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本报记者 赖名芳

  走进新时代,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版权事业写下辉煌篇章的十年。中国版权协会作为我国版权领域唯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全国性版权专业社会团体,在十年间是如何围绕国家版权工作大局,努力提升版权服务工作效能,助推我国版权事业快速发展的呢?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版权管理部门好助手

  “十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中国版权事业的发展而言,这是锐意进取、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的十年。十年间,在中央宣传部、国家版权局的领导下,在理事会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国家版权工作大局,秉承服务会员、服务版权事业的宗旨,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创新会员服务方法,努力提升服务效能和质量。”阎晓宏说。

  作为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和版权产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十年来中国版权协会是如何承担起版权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后所分离出来的社会性服务工作的呢?阎晓宏介绍说,多年来,中国版权协会积极参与国家版权局牵头的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此项工作促进了软件版权保护环境的持续改善,有效地激发了我国软件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力,直接推动了软件企业和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对推动经济稳步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促进作用显著。数据显示,我国软件业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约2.5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约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1%,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由2012年的13.92万件增加到2021年的228万件。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成熟度与国际主流产品差距逐渐缩小。

  阎晓宏告诉记者,由国家版权局等部门连续18年开展的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剑网行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每年“剑网行动”期间,中国版权协会都会向会员征集在日常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网络侵权盗版问题并报送国家版权局,以提供精准服务。

  此外,中国版权协会还利用自身资源,承担起国家版权局委托的学术研究任务,助力其分析研究版权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应对策略问题。

  聚集八方智慧,创建多个品牌活动

  版权产业是指授权生产销售具有版权属性的作品(产品),并依靠著作权法和相关法律保护而生存发展的产业,涉及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复制、发行和传播,涵盖采集、存储、提供信息的信息产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版权产业增加值为3.56万亿元,到2020年增至7.51万亿元,占GDP比重的7.39%。作为为版权产业界服务的中国版权协会,是如何汇集各界精英的呢?

  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阎晓宏首先提到了由中国版权协会于2017年创办的远集坊文化讲坛。据介绍,5年来,远集坊秉承坚持正确导向、倡导平等交流、碰撞思想火花、汇集八方智慧的主旨,邀请社会各界卓越人士阐述有益于祖国繁荣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真知灼见,已举办60期主题讲座和6期书画作品展览,以及10余场新书发布会、文化沙龙等小型活动,每次在线观看量已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

  阎晓宏还特别介绍了每年一届的中国版权年会。截至目前,中国版权年会已举办了12届。在每届年会上,都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包括特邀嘉宾、中国版权协会会员单位负责人、部分省(区、市)版权协会负责人、版权产业界、教学科研、法律事务、新闻媒体代表等,不仅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共同展望新的一年,旨在通过年会达到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加强合作、思想融合、共谋创新的目的,真正成为了版权精英齐聚、贤达云集的版权界年度盛会。

  提升服务能力,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培训

  版权协会作为版权行业从业人员的“娘家”,必须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法。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协会会员,根据400余家会员单位的实际需求,中国版权协会陆续成立了4个二级委员会和1个中心,即艺术品版权工作委员会、软件工作委员会、网络游戏版权工作委员会、文字版权工作委员会和会员权益保护中心,不断拓展协会业务范围,完善组织机构,提高服务会员能力。”阎晓宏介绍说。

  为更好地向会员宣传普及版权知识,加强会员间交流合作,中国版权协会每年还面向会员举办多期免费的版权培训班,邀请立法、司法、行政、教学等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就版权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讲授。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培训班由原来的线下改为线上,会员们认为,培训效果务实“接地气”。此外,中国版权协会每年还组织4至5期专题研讨会及座谈活动,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先后组织举办了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专家研讨会、中国版权科技创新论坛、“2021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中的“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分论坛、新技术助推版权产业新发展专题研讨会、网络直播领域音乐正版化发展研讨会、音乐版权秩序座谈会、NFT数字藏品著作权问题研讨会及版权资产管理培训班等,这些活动有效地解决了会员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版权理论与实务》杂志于2021年1月正式创刊。截至目前,该杂志文章已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论点摘编1篇,得到了版权业界普遍好评。

  聚焦新型业态,开展新技术版权保护工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阎晓宏还特别提到了2021年正式上线的中国版权链版权服务平台。

  阎晓宏介绍,在国家版权局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版权链版权服务平台成功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主要负责“版权+区块链”特色领域的创新应用试点。试点内容包含区块链在版权确权、版权保护和版权授权交易等全版权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此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全面结合数字内容生态的业务场景,以各项新技术为依托、与版权产业相融合,为著作权人提供版权存证、版权认证、版权资产管理、侵权过滤、侵权监测、在线取证、版权维权、纠纷调解、授权溯源一站式版权保护全流程服务,致力于打造数字内容时代版权保护“新基建”。阎晓宏还特别提到,在版权协会的主导下,中国版权链版权服务平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配合,顺利完成了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2022年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的电视节目监测维权工作,并即将开展卡塔尔世界杯相关节目的监测维权,有关工作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

  中国版权协会在2021年发布了《新技术在版权产业的应用》报告,该报告聚焦新技术在版权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版权行业在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产业特点、存在问题等,通过总结推广助力我国版权领域创新发展。2022年5月26日,中国版权协会还线上发布了《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与发展报告》。

  做好国际合作,积极拓展两岸版权交流领域

  “作为全国性版权专业社会团体,在国家版权局指导下,中国版权协会还积极拓展版权多边双边交流合作领域,服务对外版权工作大局。”阎晓宏表示。

  经中宣部推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批准,中国版权协会于2021年6月正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及相关权常设委员会观察员,该协会以民间组织的方式参与,将加强国际间知识产权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中国版权协会与韩国著作权委员会、日本内容产业海外流通促进机构(CODA)等国际著作权机构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为加强两岸版权界的学术交流,中国版权协会还与海峡两岸商务协调会、台湾著作权保护协会形成了互访机制,并已在北京、西安、银川、长春等地成功举办了11届海峡两岸版权保护研讨会。十年间,两岸版权交流这一形式已形成了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成为推动两岸版权交流的主要平台。

  “十年间,中国版权协会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为版权行业服务,有成绩,也有不足。未来,协会将以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为指引,以会员单位实际需求为抓手,用新技术等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和作用,助推我国版权产业健康繁荣发展。”阎晓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