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记录祖国发展成就解读人民幸福密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1
□本报记者 洪玉华
在上海,市民打开“随申办”,可以搜到109家连锁企业的13683个固定网点信息和689个移动网点信息,便捷定位附近1公里的早餐网点。元气满满的一天从早餐开始。这是《解放日报》在《非凡十年・上海答卷》中的报道。
在福建,坐落于山海之间的君山片区北港村,原是一个传统的小渔村。如今,凭借“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三区叠加优势,渔民吃上“旅游饭”、泥泞不堪的乡村变成了文创村。这是《福建日报》写在《喜迎二十大》专栏中的故事。
阅读各省级党报喜迎二十大报道,仿佛打开一幅朝气蓬勃的画卷,汇聚着10年来方方面面的发展,有“硬核”成绩单,也有身边的小变化。
大事小情看变化 变化背后是规划
“祖国发展的巨变”“你我身边的变化”,发展变化贯穿于各省级党报《喜迎二十大》专栏报道中。这其中有全国性的宏观视角,也有立足地方看发展的特色篇章。《浙江日报》开设的《喜迎二十大・十年对照》栏目,就以今昔对比照片直观呈现浙江发展变化。
在《喜迎二十大》专栏中《十年对照》栏目算是一个小栏目。所谓小,首先是所占版面面积不大,只有两幅照片、一段图片说明。其次,视角相对微观,都是一个具体地方、一件具体的事。但在一组又一组“十年对照”中,读者可以看到浙江省各领域的变化,并在持续向好的变化中看到政策的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比如,《南太湖边升起一轮“月亮”》以同一地点10年前后的两张照片展示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图片说明补充了背景信息:10年间,湖州累计投入数十亿元治理南太湖及周边生态环境,渔民“变身”游艇驾驶员、河道保洁员、景区工作人员。太湖旅游度假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在《浙江日报》中,与侧栏呈现的《十年对照》专栏相呼应的是主版区《我们这十年・来自浙江基层的报告》专栏。该专栏以主题形式持续推出,在一版以底图、文字、图表形式提炼重点信息,统领一个整版的深度报道。
《我们这十年・来自浙江基层的报告》专栏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每期一版底图都有“总书记嘱托”,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改革、民生等领域的重要论述;二是通版右侧都有同一主题的浙江发展大事记。此外,栏目保持了相对统一的呈现风格,每期通版上都有《百姓心中的这十年》小栏目,用百姓故事、百姓视角讲述发展变化。
这些特色组合在一起呼应着开栏语“以最真挚的感情感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最坚定的行动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以实干争先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无论是《浙江日报》的《我们这十年・来自浙江基层的报告》,还是《解放日报》的《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上海答卷》,抑或是《福建日报》的《闽山闽水物华新・非凡十年》、《江西日报》的《“赣”出新答卷》,各省级党报的《喜迎二十大》专栏都呈现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地方特色谋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美好生活人人共享
刚刚过去的9月,我们度过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色麦浪、瓜果飘香都让人陶醉。
如今,这丰收的景象背后已不仅仅是政策扶持、辛勤劳作,更有科技的力量。《北京日报》的《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专栏特别报道了在北京市乡村振兴成果展上,不同品种的西瓜散发清香。瓜香背后有科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瓜课题组率先绘制出西瓜全基因图谱,破译西瓜遗传“密码”,并建设了全球最大的西瓜种质资源DNA指纹库。不止于此,2021年北京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5%。首都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科技不只引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发展,更服务于偏远闭塞的山区百姓。《贵州日报》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报道了玉屏县柴冲村的张建平受益于科技的故事。张建平瞅准了玉屏县对返乡人员参与创业给予技术支持的机会,流转65亩山地种植黄桃。虽然干劲十足,但是遭遇了卖桃难,不过,这不再是他一个人的难题,当地政府正在思考如何让农产品“乘云而上”走出大山。“黔货云仓・铜仁枢纽仓”建起来了,“云仓+服务中心+站点+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推广开了,张建平不再为销售犯愁。
在各省级党报的《喜迎二十大》专栏中,可以读到很多美好生活的故事。10年间,科技让农田里的劳作有了更多技术含量,让更多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创业,也让小农户对接上了大市场,山里的好货从“卖不动”到“销不愁”。越来越多的“张建平”不再背井离乡去打工,也无需沿街叫卖农产品,他们成了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奋斗者、受益者。
城市里的年轻人幸福指数同样在提升。《新华日报》报道了“90后”王瑞的新生活。今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她到常州工作,租住青年人才社区的一间保障性住房,步行200米到地铁站,10分钟解决通勤问题。这幸福背后是“居者优其屋,城乡皆欢颜”的安居工程。10年间江苏省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92.7万套,735.72万困难群众入住新居。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已不止于传统的衣食住行。在《解放日报》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一江一河”“金角银边”成为运动新空间,“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不断完善。在《浙江日报》的报道中,我们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浙江省已实现1354家医院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百姓在家门口看病越来越方便。在《福建日报》的报道中,我们读到“杭川书房”“书香狮城驿站”“先锋厦地水田书店”让群众文化生活更便捷、丰富。在《广西日报》的报道中,我们了解到,“虹”起龙滩新跨越,世界在建最大跨径拱桥南天高速天峨龙滩特大桥正在紧张施工……
携手奋进新征程 新征程上建新功
10年的非凡成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携手共进的奋进征程。在省级党报的《喜迎二十大》专栏中,有各地干部群众的工作方法,也有各行各业的创新创造。
《福建日报》讲述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晓的“走路工作法”。作为福州市园林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杨晓自2017年组建“星期四―现场”微信工作群以来,她和同事就坚持“走路工作法”,用脚步探寻城市里的绿化方向。2021年,福州市上榜十大“大美之城”榜单,老百姓最满意的就是福州的公园绿地,他们有大小公园1400多个,可“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
新征程上有无数人躬身服务,也有一批人奋力攀登。36岁的张文强在上海打工5年,他可以自信地说,自己是外卖员这一行的“天花板”――不仅月收入达到1.6万元,更是在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这座城市,他获得了此前从未想过的人生出彩机会。
10年间,“快递小哥”等众多新行业涌现,大国工匠等新称谓备受瞩目,人民的从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江西日报》的《喜迎二十大 我的新时代》专栏记录了不同领域、行业的奋斗故事。其中《职此风华正茂时》讲述了职业变化的时代印记。作为在职业教育领域从业多年的教师,陈静玲谈到了大家曾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家长认为是“兜底”选择,学生认为是无奈之举。在10年前,为了保障招生数量,老师们甚至不得不上门“推销”。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截至2021年年底,江西省中职学校已增至213所,在校生规模增至55.37万人。课堂上,陈静玲讲述的劳模故事、工匠人物事迹也更丰富了。
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人都是新征程上的奋斗者。在各省级党报的《喜迎二十大》专栏中,可以看到众多兢兢业业、努力奋斗的个体,正是他们携手前行,书写出幸福新篇章、发展新图景。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媒体报道在“有你有我”的故事中盘点过去,更站在“为你为我”的角度展望未来。比如,《解放日报》开设了《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区委书记访谈》专栏,讲述政府服务理念。其中谈道,新生事物的发展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抱着相信、鼓励、开放的态度去“拥抱它们”,“小树苗”随时可能实现“参天大树”的蝶变。
非凡十年是无数人拧成一股绳守正创新的10年。未来,新征程上也将是同样的凝心聚力开拓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