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位以待,出版社为何招不到称心如意的人?

高校完善出版专业设置是当务之急

作者:章红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1

  □本报记者 章红雨

  7月24日,中国出版协会与北京印刷学院共建的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在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上揭牌。9月16日,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在京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出版业的大事。

  对此,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上表示,希望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育人功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落实到出版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以科研为支撑,围绕出版行业和北京市战略目标和重大决策部署,面向科技前沿和文化传承,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以学科为抓手,着力加快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设,明确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增强学科综合创新力和竞争力。

  育人、科研、学科是出版学科建设的3个关键词。其之所以被业界人士如是认为,在于当前出版工作正迎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更加重要的文化使命。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的迫切需要。

  出版业人才现状引发思考

  据《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出版图书403905种(含重印),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为320.9万,较2019年降低17.8%。其中,印刷复制业就业人数239.9万,出版物发行业50.0万,报纸出版业17.1万,图书出版业6.6万,期刊出版业6.3万。就6.6万图书出版从业者的数字而言,出版业用工需求很大。

  此情况在8月份不少图书出版单位的新媒体发布的招工启事上可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中发现,策划编辑、学科编辑、产品经理、发行人员、质检人员、复审编辑、专职终审、融媒体出版总监、新媒体渠道销售经理、电子运营专员、项目经理、人力资源、校对等岗位需求旺盛。

  可是虚位以待,出版单位并不能招到称心如意的人。记者获悉,投简历应聘的人不少,但真正令出版单位满意的不多。“专业素养不够,行业认同不强”,几乎是出版单位招聘过程中的同感。

  对于此现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编审彭卫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出版单位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就编辑岗位而言,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前提,强烈的行业认同是基础。但是“具备这两者的应聘者凤毛麟角,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困惑”。

  令彭卫国困惑的还有:“为什么出版专业的硕士生去出版单位就业的不多?按道理,出版专业硕士(与学术相对)就是为出版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啊!”

  复合型人才需重点培养

  那么,什么样的新人适合出版社的工作?出版社怎样才能招到有志于出版事业的人?从源头抓起,即在高校完善出版专业设置,培养有志于出版业的莘莘学子,为出版单位培养潜在的诸如周振甫、罗竹风、巢峰、徐庆凯等那样的专家和敬业者,成为用人单位的共识。

  邬书林认为,为出版人才的培养谋划未来,这将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发布,决定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开设古文编辑专业和成立印刷学院,此后全国一批高校相继设立了新闻出版专业,为改革开放后出版工作培养人才。“现在全国出版战线的许多骨干都是那个时候培养的。”

  针对高校如何高质量完善出版专业设置?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认为,对于出版业的研究不仅是一个涉及学科广泛、应用场景丰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性、创新性研究的方向。北京大学出版学科的发展将在政治、产业、技术、实践等4个方面与北京大学现有学科和机构形成协同。在人才培养方面,聚集北京大学多学科优势,重点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深厚人文底蕴,系统掌握出版所需的技术、理论和实践以及人文社科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善于沟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胜任和领导全球化背景下出版学领域研究、政策评估、政策倡导和国际出版与交流等工作的新型人才。

  “政产学研用”强强联手

  引人关注的是,校企联合办学被认为是解决出版业人才匮乏的有效措施之一。

  对于中国出版集团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坚表示,中国出版集团将充分发挥出版企业在出版实践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出版研究院人才培养、专业实习、课题研究、成果出版提供助力。

  在黄志坚看来,如何调整产业布局、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提高有效供给、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服务文化强国……这一系列问题,既是出版产业时刻面对且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出版学科应当思考且亟须回答的理论问题,更是推动落实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问题。

  “我本科读的图书馆学,系主任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上世纪40年代),给我们设计的课程,文科生大一、大二两年跟中文、历史两系上课,理科生跟数学、物理两系上课,三四年级上专业课。所以,我能够考取古典文献专业的研究生。”彭卫国以自己的经历认为,出版学科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是最基础的,实践本位、问题导向也是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