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人士研讨文博探秘类真人秀节目《博物馆之城》――
新文博节目:让沉睡的历史“复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9-14
□本报记者 孙海悦
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文博探秘类真人秀节目《博物馆之城》创作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业界人士围绕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等展开分析研讨。
彰显文化自信
让古老文物“活”起来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文艺节目之一,《博物馆之城》走进北京各大博物馆,以沉浸式视角展现文博人不为人知的工作细节、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风貌,向观众推广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丰硕成果,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兼台长余俊生表示,北京广播电视台将始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用专业打造精品,用文化浸润人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节目,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在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而博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
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制片人、总导演景思斯介绍说,《博物馆之城》着力发掘博物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包括展品的故事、博物馆的故事、博物馆里人的故事,力求找到博物馆未开放的地点,展示没有公开的国宝级文物,解密博物馆最新最优的科技手段。
创新无处不在
让厚重学术通俗化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里成为工程部员工,体验给大佛贴金、维修古建筑;在首都博物馆里成为保护部员工,体验纺织品和书画的保护;在国家动物博物馆成为标本管理员,体验标本清扫和修复……在《博物馆之城》中,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带领李杰、冯琳两位主持人组成博物馆探秘团,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博物馆内部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揭秘。
单霁翔表示,当前,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从“保护文物藏品”延伸到“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博物馆的形态也从传统博物馆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这档节目达到了职业破题―文物引题―故事借题―知识解题―情感扣题,最终实现了价值命题,6个‘题’的联动使节目非常成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认为,节目把职业体验类真人秀的角色互换贯穿使用在文博题材中,文化视角、女性视角和好奇视角3条明线与致敬基层岗位的平凡匠心之线、绽放文物迷人光彩的文物揭秘之线、博物馆保护与展陈发展的未来科技创新之线3条隐线相得益彰。
《光明日报》文艺部影视评论版副主编李蕾说,近些年来,文化类节目爆款频出,其中一个分支就是文博类节目,但鲜有现象级的作品,观众圈层难以突破。《博物馆之城》在创作理念、呈现方式上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走进大众,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
推动“破圈”传播
让文明成果传下去
“文化综艺节目一定要正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在创意方面推陈出新,一定要在内容方面贴近生活,一定要在传播方面开放融合。”单霁翔谈道,文化综艺节目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从而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国际博物馆》杂志中文版主编张遇建议,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传播《博物馆之城》这个IP。节目中有很多金句,很适合短视频传播。节目可以针对青少年观众设计在线问答等环节,更好地吸引青年人的关注。除了专业性问题,节目中还可以对一些普通观众更关注的问题加以解答。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博物馆之城》通过既有专业性又有故事性的讲述,让沉睡的历史“复苏”,让博物馆里的知识“活”起来。节目解说词准确、生动、富有诗意,人物对话贴切、自然、专业性强,画面制作讲究,光影构图新颖别致,让北京的博物馆更深地走进大众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