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版权服务为核心探索文博开发数字化新场景

作者:张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9-08

  □张健

  展区现场,根据圆明园兽首二次创作的虎首人身瑞兽作品展示。

 

  我国是文物大国,拥有藏品近2000万件。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已经达到25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可以预见的是,当数字化发展在行业中渐入人心,沉睡千年的博物馆宝藏IP将更富当代生命力。

  但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通过调研发现了博物馆在对外授权中面临的普遍困境:

  信任问题:数字化服务商或其他服务商未经博物馆许可,对数字馆藏资源对外宣传或私自商用,这就导致博物馆不敢轻易和第三方进行合作。

  缺乏无形资产运营手段:目前博物馆对馆藏的管理多数是对馆藏品的管理,因为馆藏品有的是文物,有的是陈列品,以固定资产或者物件的管理方式为主,比较少用无形资产乃至文化资产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实际上,这反映了文博机构缺乏无形资产运营的工具和手段。

  价值期望不合理:目前,国内部分博物馆馆藏资源对外合作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授权的场景较少,这有可能导致对合作伙伴签约的价值期望过高。

  缺乏维权手段:博物馆对外授权后的藏品或商品在市场流通阶段被侵权盗版依然是很大的隐患,若无正确的维权手段和方式,则很难摆脱盗版阴霾。

  那么,该如何运用版权的特性为博物馆馆藏授权赋能呢?目前,著作权的管理与授权已经成为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挖掘无形文化瑰宝的首要工具与重要方法。而著作权也是财产权利,分为4项人身权和13项财产权,这些财产权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式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授权以及运营。

  在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中,把著作权排在最前面,也正是因为著作权的以下特性:

  可复制性:版权具有无形性和共享性。博物馆能够授权多人同时使用或复制,而不影响博物馆对藏品的所有权,支撑博物馆规模化授权。

  确权便利性:专利权、商标权的取得必须经过申请、审批、登记和公告,动辄经年。作品版权登记确权的时间以天计,能够支撑馆藏资源快速资产化管理。

  权利细分性:版权由人身权和财产权复合而成,两者可以实现有效分离,且不同权利可以组合,同一权利能够进行多次多场景、多模式授权,有效帮助博物馆精细化进行授权。

  版权保护性:一旦对馆藏的无形资产采用版权资产管理,将更好地纳入我国版权保护的体系,更有利于专业的版权保护方法,维护好博物馆的合理权益。

  在本次服贸会上,首都版权展区以“版权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携手乾坤数藏、微景天下、鲸探、观冶有品、加因科技、93号博物馆、星际熊等文创品牌共同亮相,聚焦文物数字化过程的版权精细化管理,向观众集中展示了如何通过版权运营的方式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呈现了新奇有趣的版权运营新场景、新应用。观众可以在展区现场直观地感受到,通过数字化赋能,是如何使原本沉睡的文物“活泼”起来的,比如,展区内根据圆明园兽首二次创作的虎首人身瑞兽的作品展示、微景天下三维建模的文物展示,都体现了数字化手段赋予文物的新动态。

  但是,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目前的社会参与度还较低,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首都版权协会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版权局)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专业版权社会组织,是政府联系版权领域的桥梁和纽带,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推动版权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版权产业繁荣发展。我们希望通过版权精细化管理,成为IP的授权和托管平台,做IP的服务管家和博物馆的版权托管的服务管家,以版权服务为主线,通过在整个应用过程中的版权精细化管理,帮助文博IP实现盈利。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的版权场景的构造和分账模式,也能够更好解决合作方信任缺失的问题。

  今后,首都版权协会还将继续深化版权服务,探索助力文博机构版权运营模式创新的新路子,凝结资源、提供平台,集聚更多社会力量,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作者系首都版权协会副秘书长&北京首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