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愿景 新发展 新合作

以交流对话促进深度合作

作者:常湘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9-06

  □本报记者 常湘萍

  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设立的中非媒体合作十年成果展。

  资料图片

  四达时代集团主持人、加蓬籍员工宝拉采访中方嘉宾。本报记者 常湘萍 摄

 

  近日,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在京举行,中非与会嘉宾以新愿景、新发展、新合作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论坛期间,还设置了中非媒体合作十年成果展、视听科技互动展等,进一步促进了中非与会嘉宾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政策交流 夯实合作基础

  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自设立以来,先后发表了4个重要的宣言及声明,这使得中非媒体之间的合作具有纵深感,在交流发展中不断地进行深入合作,合作内容也越来越具象。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非媒体合作过程中,媒体政策层面的交流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媒体政策的制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媒体发展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一个驱动力。”

  论及中非媒体合作交流的成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乐玉成深有感触。他分享了自己的三点认识:一是聚焦实现新愿景,加强对话与政策协调;二是聚焦开展新合作,促进内容合作走深走实;三是聚焦促进新发展,推动中非媒体产业和数字经济建设。

  据了解,本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发布了《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共同宣言》,对中非媒体发展的未来进行展望和规划,提出深化合作传播、助力全球发展、讲好中非友好故事、推动数字媒体发展、加强青年交流等5项倡议。

  “中非媒体之间要展开深度合作的话,就要在媒体政策的协调性、匹配性和前瞻性上做好统筹。”胡正荣说,在媒体合作政策、机制上形成保障体系可以推动双方进一步开展实质性合作。

  参加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的嘉宾也提出了各自的愿望。

  尼日利亚新闻和文化部常任秘书安颜乌塔库在演讲时表示,尼日利亚希望能够重新修订中非间媒体交流谅解备忘录,在媒体和视听领域开展更多交流合作,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非洲广播联盟总干事格雷瓜尔・贾卡建议,中非双方应加强规划,推动开展能力建设项目,如人员培训、设施升级和制度建设等。非洲广播联盟也在进行改革,希望中非双方能在数字化领域开展新的合作,通过技术转化,提高非洲产业化水平,实现双方互惠互利。

  产业交流 推动共同发展

  中非媒体合作过程中,政府机构与主流媒体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落地,中非之间的产业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入。

  “《中国日报》非常重视对非传播,2012年在肯尼亚建立记者站,2014年升级为非洲分社。”中国日报社时政部主任秦继泽介绍说,中国在非洲发行的首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非洲版于2012年12月在肯尼亚创刊发行。2019年年初,《中国日报》国际版正式创刊,发行范围覆盖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中国日报》与非洲本地媒体集团开展发行合作,扩大报纸在东非的发行覆盖范围。另外,《中国日报》还与当地电视台开展供稿合作,与当地媒体开展供版合作。

  中非媒体通过开展栏目制作合作、新闻素材共享等方式,增进中非民众相互了解。2012年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洲总站制作的新闻栏目《非洲直播室》在肯尼亚国家电视台播出。截至2022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非洲地区共计拥有传统电视平台落地用户3529万,新媒体平台落地用户3020万,覆盖非洲所有国家。

  视听作品是中非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10年来,大批优秀中国视听作品在非洲国家热播,丰富了非洲人民的文化生活。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自2014年开始举办“北京优秀影视剧非洲展播季”活动,已在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科特迪瓦等12个国家落地。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8月启动了“首届非洲视听节目展播季”活动,20个非洲国家的优秀视听作品将在我国部分电视台、网络视听平台集中播出。

  “中非媒体之间的交流不应该只停留在以政府机构与主流媒体为主力的阶段,而是应该形成一个立体的大国际传播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段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海外传播的社交平台、网络平台也积极地加入到了中非媒体合作阵地。如社交平台推出的《一国一品》视频节目、凤凰网推出的《与世界对话》和《地球青年》栏目等,通过各种更灵活、更务实的媒体形式增强了我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这些内容在通过海外网络渠道传播的同时,也通过参与创作的非洲青年传播回了他们的家乡,形成了一个互动性很强的传播链。

  “中非的媒体合作交流对我们非洲媒体从业人员帮助很大。”四达时代集团节目主持人、加蓬籍员工周埃乐(宝拉)说,“这使我们对中国文化与媒体实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周埃乐在抖音、脸书平台上都有不少粉丝,社交媒体平台让她认识了不少媒体同仁,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她也成了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中非粉丝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对方文化的机会。

  “近10年来,四达时代集团抓住了非洲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数字电视传播平台之外大力建设网络视听平台,拓展在非互联网视听业务。”四达时代集团总裁庞新星介绍道,四达时代于2018年推出了移动客户端(StarTimes ON),为泛非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多网络、多终端、多业务形态(直播、点播、短视频等)的互联网视频服务。现今,四达时代移动客户端和四达时代自办频道脸书主页已成为非洲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中非双方更容易展开交流合作。”胡正荣说,我国有不少优秀的PGC(专业生产内容)与UGC(用户生产内容)对非洲知之甚少,通过政府搭台倡导,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中国与非洲的UP主提供更多的对接互动机会,促进中非双方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人才培养 凝聚中坚力量

  “中非媒体合作交流过程中人才培养是最为重要的。”胡正荣讲道,双方一直以来都很注重人才交流培养,通过短期互访、媒体研修班、全日制培养等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了解中非双方文化的媒体合作中坚力量,其中留学生在双方的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主流媒体在非洲也十分注重本土化落地。据秦继泽介绍,中国日报社非洲分社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支由非洲各国前政府首脑、资深政客、国际组织要员等组成的非洲问题国际高端撰稿人队伍,大大提升了非洲版的本土化内容水平和影响力。未来,中国日报社希望能通过媒体交流、人员培训、经验分享、学术研讨等举措,加强与非洲各国媒体的合作,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更好地在非洲大陆传播,进一步增进中非人民的友谊。

  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设立10年来,双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机构之间交流交往密切,工作团组、摄制组等互动互访活动频繁,不仅增加了中非双方的相互了解,也促成了不少务实合作。中非媒体合作十年成果展中的数据显示,中国为非洲国家举办了80多个媒体研修班,培养专业人才3000余名。

  随着中非媒体交流合作不断加深,需要有一批既了解中非文化,又懂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作支撑。除了做好对非媒体人才培养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跟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科技等各方面息息相关。”胡正荣说,“今年教育部将国际传播列入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这对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我国国际传播专业教育发展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