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十年步履坚定,十年筑梦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24
□本报记者 郝天韵 张君成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如何建设电影强国成为重要议题。
资料图片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强国的建设也是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方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提到,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的关键期,未来5年,中国电影需要在战略上谋篇布局,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以实现“电影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国产影片为主导的电影市场规模全球领先,电影产业体系和公关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指明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提振了中国电影提质增效、升级换代的信心和决心,更对新时期的中国电影人和中国电影事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围绕电影强国的话题,中国电影行业的领军者和一线创作者们一起回顾了中国电影10年来的发展,更探讨了当下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在行业的盛会中凝聚共识,激励电影人坚守初心、坚定信心、合力同心,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聚焦精品内容 推出时代佳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成为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载文化征程、不负时代人民,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高新科技全面进步等多方面的同频共振,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步入‘质量提升期’。”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余俊生表示,中国电影人光影筑梦,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时代宣传使命,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与日俱增。疫情下的中国电影更是呈现出强劲的韧性,不断创造市场奇迹、引领全球电影市场复苏。“10年来,中国电影事业初心报国,雄心进取,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时代佳作,助推中国电影始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记录和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史诗宏图。”余俊生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电影生产力和创作质量空前提高,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电影艺术工作者先后创作出《中国合伙人》、《智取威虎山》、‘战狼’系列等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表示,这些作品在创作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制作上提升电影工业化水准,以科技发展、技术升级诠释新的艺术表达。
关于精品电影创作,多位一线电影人认为,“内容本身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回顾过往10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表示,中影一直以创作为核心,从《建党伟业》《中国合伙人》到《流浪地球》和《我和我的父辈》等,“创作出品并投放市场的影片共有200部,累计实现了票房837.16亿元”。
过去10年间,博纳影业出品了250余部电影,累计票房突破600亿元。《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与《智取威虎山》共同组成“山河海三部曲”,累计票房收入超过57亿元。2021年,博纳影业推出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以57.75亿元位居目前国内电影票房冠军。“我们只有坚定一个信念,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拿出有分量的作品,越要有必胜的信心,没有退路、没有捷径。”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说。
导演尹力以餐厅为比喻说明内容的重要性:“影院、银幕、立体声等各种技术设施,就像餐厅的吊灯、窗帘一样,是精美的装饰品,但最让人关心的还是吃什么。”他表示,创作永远是影片的根基,影片的内容是多年来观众走进影院的理由,也是从电影诞生起作为艺术存在的最根本元素。
作为电影发行方,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海城表示,未来10年,华夏电影将更关注高质量、好内容的影片,看重主创人员表现、感受新时代风采,比如描写刻画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人中的英雄等题材,并从这些方面加以倾斜和扶持。
技术赋能行业 促使观众回归
用怎样的作品召唤观众重回电影院,是当下电影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要有好的创作、好的故事,也要升级影院的观影体验和技术保障。
“中国电影及世界电影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迭代。”傅若清这样判断。他谈道,应由放映端带动制作端技术的革新,“例如《长津湖》做了模拟120帧,大大提升24帧的观赏能力”“《流浪地球2》亮度、广色域、沉浸声、对比度等指标都有升级,而且大部分使用了48帧进行拍摄”……他还期待,“中影未来每年将定制一部48帧以上的电影”。
作为备受业内关注的待映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被频繁提及。据制片人龚格尔透露,这次创作是一次冒险,《流浪地球2》采用了新的拍摄手段、新的拍摄流程,希望使用最新的技术给观众最好的视听体验,为建设中国电影强国贡献力量。
“从拥有更多高质量产品的角度,我们也会更加关注新技术。实际上,新技术已经来了,对消费方式、视听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对电影内容产生影响。”赵海城说。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也观察到,科技创新让电影院的很多功能被更简便的方式取代,观众再去电影院,希望享受到的是与众不同的体验。
2016年和2019年,导演李安应用4K/120帧的技术分别带来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华夏电影更是推出了一套可以支持4K/3D/120帧的CINITY影院系统来配合《双子杀手》上映。而到了2022年,元宇宙火爆出圈,一时间成为资本和互联网追逐的热门话题。记者了解到,目前《流浪地球2》已经应用了前期虚拟拍摄,可以让演员亲临虚拟世界,和虚拟环境交流,这是元宇宙提前进入拍摄阶段的表现。
对于元宇宙世界的开拓,华谊兄弟是较早的入局者。今年5月,华谊兄弟发布了元宇宙内容计划。华谊兄弟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中磊表示,未来将基于华谊兄弟架设故事的能力,助力架构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满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场景需要;同时,数字化科技还将应用于影视制作、实景文旅等业务中。“一是后端消费端,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增强电影院、电影小镇的体验感;二是前端制作端,在一两年内,希望出品两部80%以上由虚拟拍摄完成的高质量电影。”
“要用新技术为电影复苏打强心针、营养针,使观众把电影当作一个视听领域中的极致享受,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的更新和迭代,带来中国电影特别是推动世界电影向更高质量发展。”傅若清的一席话也说出了电影人对技术赋能电影发展的期许。
创意占领先机 深挖经典IP
在电影制作方面,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坚信,技术是重要的保障,但最优先的仍是创意。据他介绍,光线传媒正在打造“神话宇宙”,梳理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神话人物传说故事和文化作品,重新构造一个中国神话史,而表现形式便是动画电影。
王长田透露,“神话宇宙”的第一步由三五十部电影构成,每一部电影制作周期为四五年,现在已经完成了整体动画电影世界观的构造。“‘神话宇宙’的电影需要非常大的世界观,所有的人物关系、事件节点都发生在这个世界观内。这是非常大的工程,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和虔诚的态度。‘神话宇宙’在未来20年会陆续推出,希望它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漫威’,只是我们的‘漫威’由动画电影构成。”
有着超70年历史的上海电影,目前已积累了大量IP,2021年陆续推出的《1921》《爱情神话》等影片皆叫好又叫座。在电影强国的新征程上,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认为,所有电影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电影产业链需要延长、投资者回报需要窗口时期,因而投资大量财力打造的IP能否得到好的回报是上影正在研究的课题。
比如,投资5.5亿元的上海国际电影人俱乐部,目标是探索作为影院存量资产如何提升消费、如何加快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电影市场等;投资6亿多元的车镇影视基地,主要是打造以大IP为特色的沉浸娱乐项目。“上影未来几年将持续深化精品内容、大IP开发、数字化转型三大战略,以开放促合作、以创新促发展。”王健儿说。
在开发与深挖经典IP方面,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鲍盛华透露,长影正在对老的经典IP进行复拍,如《英雄儿女》《上甘岭》,同时也针对年轻人的喜好,计划在老IP中改造创新一批动漫电影。
其实,无论电影怎么变,讲好人的故事、表达人类共同情感,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么,未来的电影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正如尹力所言,一种是走进影院后,获得依靠高科技才能实现的、超越人类经验的视听享受;另一种是把人们心中所想、现实生活中毛茸茸的质感呈现在大银幕上,表达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但是却很难拎出来的东西。“让我们在黑暗中的两个小时产生共情,打动人心的电影仍然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所在。”
■观点
3年疫情让中国电影人看清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疫情下,影院的方方面面都在停滞,我们已经没有了市场、没有了收益。那么,在疫情之后,我们要用怎样的作品召唤我们的观众再走回影院?这是电影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不单要有好的创作、好的故事,还要看到,疫情带来了传统影院和融媒体线上视听产品的直接对比,电影院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的观影体验和技术质量上的话,很有可能会失去作为视听产品最高端最舒适的享受,也会丧失我们的观众。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傅若清
什么是电影强国?有两个标志,其一是本国电影在本国市场上占绝对主导地位,我们已经是电影大国,无论是故事影片生产能力,还是技术进步、人才优势、工业化水准,都已经有了大幅提升;其二是中国电影的海外出口能力、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美国电影的强大是因为除了本国市场以外,还在全世界进行输出。中国电影在这10年中要建成“华莱坞”,不要把好莱坞等同于美国电影,好莱坞是全球人才集中之地,未来中国电影在面向国际的时候,也要吸纳全球的人才来拍中国电影、来讲中国故事,通过多种声音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全球展现中国的艺术魅力,以及中国电影承载的价值观和话语权。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于冬
从创作角度来讲,电影太难了,爱奇艺栽过很多跟头,但是没关系,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学,未来两年将陆续推出《中国乒乓》《战争1840》等电影。希望我们从一个电影制作方面的小学生能够成长为中学生,最好早日进入大学。通过科技创新这个手段,爱奇艺可以跟电影行业有更深入的合作,让我们共同将这个行业发扬光大,满足用户的需求,让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行业中,因为想要实现一切的想象、畅想,人都是最关键的,年轻人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加入,是这个行业的未来和希望。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龚宇
我对中国电影的希望:一是稳中向好,二是精品涌现。按照《“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过亿元票房的精品不断涌出;技术领先、市场繁荣,未来电影 生品开发、版权交易市场等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卫强
看上去我们做了很多事,其实归根结底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让电影变得更加有想象力。因为3年疫情、资本退场、政策调整等原因,电影人在这3年中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都说现在是个“躺平时代”,我们的电影公司很多是20年以上的企业,我们不会躺平、中国电影也不会躺平,我们会继续完成新的10年。
――华谊兄弟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王中磊
近几年来,更多的年轻导演已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影片中的体现。在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硬件设施上多提供影院视听享受以外,更多的是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在今后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要让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真正成为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
――电影导演 尹力
近年技术发展影响很大,但电影创作最终还是要看用怎样的视觉语言进行表达。当前的创作对电影语言和技法的使用还不够积极,在怎样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漂亮上仍有空间可提升。因此,创作者要集体发力,敢于去触达“喜马拉雅”般的电影叙事。
――剪辑指导 周新霞
面对电影强国命题,要“提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首要问题就是为电影强国的“强”确立一个可参照的标准。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电影教育大国,为什么尚未利用人才优势建成电影强国?需要反思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存在什么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尹鸿
系列电影能否成功运作事关中国电影能否真正跨入强国行列。对于我国系列电影发展建议有三:一是以系列形成文化产业品牌;二是拓展想象力消费型的电影;三是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
――北京大学教授 陈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