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媒体融合向纵深迈进

以四个“一”提升融合实效

作者:胡超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23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先天不足”的行业报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国组织人事报社从目标、机制、文风、渠道等方面着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坚持一个目标:

  加强原创提升影响力

  检验媒体融合成效的标尺,是有一大批高品质的融媒作品的推出。《中国组织人事报》近年来坚持一个目标,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报社新媒体原创作品所占比例。

  加强原创图解策划报道,丰富图解报道的品种,扩大图解产品的影响力、覆盖面。原创图解是中国组织人事报社近年来实践较多的融媒产品。相比视频类作品,图解类作品制作周期短,出成果快,更容易被网友传播。如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摘编制作成海报,将党和国家的有关重大会议、重要政策制作成图文解读,将中组部、人社部的有关重大会议、重要政策精神制作成图解等。

  培养原创视频制作各工序专业人才,提高融媒视频生产效率。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就缺乏深度融合的可能,采制视频产品极易走入这样的误区:一方面,把采访的压力全部压给前方采访部门,要求记者十项全能,能写文案会拍视频,但前方记者得不到后方的支援会失去主心骨,只能依照其传统媒体操作习惯运行,见画面就拍视频。另一方面,把筛选视频素材、制作视频的压力全压到后方,要求小编是“万能的小编”,能够不到现场就能拼制视频。但后方编辑不掌握新闻现场,不明白前方记者的视频记叙线,在编辑记者提供的“一箩筐”视频素材时也会失去方向。中国组织人事报社根据策、采、编、发的专业特长与职能做专业分工,大力培养策划、文案、脚本、视频、视觉效果等专业人才,通过各种融媒实战练兵,提高各工种联合作战的能力以及合作效率。

  向组织人事领域开展原创征文活动,加大有新媒体特色稿件的约稿力度。近年来,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在征文活动上下足了功夫。在办好新媒体征文方面,一方面在选题策划上上接天线、下接地线,保障稿源与质量;另一方面,避免新媒体征文与纸媒征文同质化,尽量凸显新媒体特色。从实践经验来看,征文活动对于提高原创数量、提升新媒体采编人员职业素养、培养新媒体通讯员队伍,以及增强报社与组织人社干部的互动都起到了重要助力作用。

  探索一个机制:

  成立项目组激发活力

  近年来,通过走出去向先进行业报取经以及自身媒体融合的实践,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在融媒项目组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2021年12月,《中国组织人事报》在报道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时,便开始尝试融媒项目组机制。项目组成员由相关部门抽调而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保障融媒项目组的“施工”质量,由一位社领导担任项目组的负责人,主要负责调配相关部门人力共同完成融媒任务。

  项目组成员由前方记者、后方编辑两部分人员构成。可依据项目内容精准配置人员,聚集内容策划、创意文案、脚本写作、创新制作等方面融媒人才,聚力打造融媒精品,提升优质产品输出能力。

  这个机制较之融媒体中心更适合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当下实际条件,且简便易行。

  攻克一个难题:

  转化纸媒重点稿件

  党报党刊是严肃的新闻纸、工作纸,稿件文本结构严谨、体量大、文风庄重,需要深度思考阅读。在报纸版式及大小标题的衬托下,文本权威、大气,也强化了这种深阅读。但新媒体是浅阅读,新媒体文风活泼,短小精悍,多采用直线叙事逻辑,追求观点直给、爽快的阅读体验;大小标题表达简洁、明快、口语化,大多亮出观点、制造悬念甚至用数字、标点符号做标题;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化表达、个性化传播等方式,增强内容魅力。

  鉴于以上两种媒体的较大差异,对报纸文本进行新媒体转化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事情。从去年起,中国组织人事报社摸着石头过河,尝试对本报的稿件进行转化,通过重做标题、解构文本、提炼干货、加制图解海报、配发视频等方式,先后对国家扶贫日专题报道、2020人社工作盘点专版、组织工作盘点专版等报纸重点稿件进行了转化。如《组织工作十大新闻》点击量过4.5万,就是一个尝试成功的案例。

  怎样让转化效果更好?从实践中,中国组织人事报社的体会有三点。一是需要转化的文章,本身要具备转化的价值,即独家新闻、带流量的选题,或者有一定转化空间的新闻。二是加强部门联动,由采编部门提供某地区、某单位的图片、通讯员联系方式,给转化采编人员二次创作提供条件。三是给转化稿件的工作人员留出一定的工作时间,允许撰写文案、制作海报、图解的采编人员尽早知晓待转化稿件内容,这样才能抢时间尽早推出转化作品。

  筑牢一个环节:

  增强二次传播

  互联网时代,纸媒的传播越来越依赖网络。中国组织人事报社也做了较大的努力。从文本的改造、形式的创新等方面尽可能转化成移动端文本,通过新媒体小编的精心排版、运营,扩大传播平台的覆盖面,向适合的平台主动投放稿件,以扩大影响力。

  构建自有平台链接。通过将电子报、报社新闻网植入报纸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栏,让自有平台(报、网、微)的信息彼此串联,方便读者从微信公众号直接跳转到电子报、新闻网等平台,实现报纸新媒体各平台之间的“链接”。

  突出集群优势。除在本报微信公众号、新闻网推送外,中国组织人事报社还开通了强国号、百度百家号、澎湃号、大鱼号等,增加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员网等媒体平台推荐优秀作品,让自身作品在更多互联网平台上二次传播,形成持续声浪。

  当然,做好以上工作,仅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建立全报社一盘棋的思想,壮大自身“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媒介看到更多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精品佳作,让媒体融合真正取得成果、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