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小人书的童年时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23
现在,经常会听见有文人雅士说起“以文养文”,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初,我10多岁的时候,就做着“以文养文”这样的事情了。
那时,文化匮乏,没有人听过手机、电脑,电视机也很少,人们可读的东西不多,大人小孩都以读巴掌大的小人书为主,小人书又叫小图书或小画书,各地叫法不一样。偶尔可以看见有文化的家庭会有几本杂志、画报、图书等。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小人书,我家也不例外。对于爱书的人,总会通过到新华书店购买新书或者亲戚赠送等各种渠道积攒书籍,所以我家的书就越来越多。
最受人们宠爱的就是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以及《岳飞传》《杨家将》《封神演义》《林海雪原》《隋唐演义》等小人书,有的书一套就是五六十本之多,即使到新华书店也买不全,因而社会上很少有人凑得齐全。
那个特殊年代,有一种生意,就是随意在街头摆个摊,放上几个小凳子,就可以出租小人书给过路人看,基本上是2分钱看一本,时间不限,小县城至少有十多家人做此生意。到了我五、六年级的时候,家里的小人书已经达到了100多本,我就想着能不能用这些书籍赚点钱,补贴一下贫困的生活。仅是我家的这些书,好像少了点,于是我就和周边的小伙伴商量,把他们家的书借给我一起去摆摊,等赚了钱就分给他们一些。这样一来,我自家的加上小伙伴的书,有150来本书,足够去摆个地摊了。
到哪里去摆呢?街边不好管理,还怕风吹雨打太阳晒,县城的汽车客运站的候车室是个好地方,这里在县城中心地带,人员流动大,并且已经有人在摆摊,形成了读书习惯。那个时候,没有城管,也没有占道经营这种说法,还不收摊位费,好在车站工作人员也不管。于是,每到星期日,我就把书装在一个大木箱里,用家里的轴承小车拉去汽车客运站的候车室摆摊。候车室里有水泥凳子,也省得我拿凳子去,非常方便。
摊位很简单,用一张塑料布往地上一铺,把书按顺序平放在上面就行,这里不怕雨淋太阳晒,生意也还不错,通常,一天我可以挣到七八角钱,按当时书店小人书的价格,可以买好几本新书了。我就按约定分给借我书的小伙伴一点,剩下的钱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全部用来买新书,这样下来,我的书就越来越多了。当时,要是哪个摊位的小人书总数量多,特别是新书多的话,肯定就会好租一些,收入也会提高。就这样,小小年纪的我,走上了以书养书的道路。
后来,上了初中,由于学习压力加大,还要做田地里的活计,再加上社会上文化读物的逐渐增多,这个生意就越来越不景气了,我就放弃了这项买卖。这时,家里的小人书已经不下200本了。
我想,等人长大了,这些小人书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怎样处理这些书呢?我就把一部分书分给了比我岁数小的亲戚朋友,一部分太旧、太破的就称了废纸。最后,只在工厂夜校里学过不多汉字的母亲说,留下一点作纪念吧。就这样,剩下的小人书就被母亲收了起来,堆在了家里的杂物堆里。一晃30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到这些书,应该还在那些杂物里,有没有被老鼠“咬文嚼字”地啃烂就不知道了。
如今,我从一个热爱读书,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少年,变成了经历风雨,年近50岁的作家。我通过读书、写作,获取稿费收入,不但可以“以文养文”地买到电脑、手机、交网费、买到自己想看的各种书籍,还可以用它来贴补一些家人的生活。
(作者系云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