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打造《大国重器》――

数据驱动,为优质内容赋能

作者: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23

  □本报记者 尹琨

  由知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联合策划的科普图书《大国重器》日前出版。该书收录50项具有代表性的国之重器,按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经济民生、健康保障4个领域划分,邀请30余位一线科技工作者,共同解读我国近10年来重点布局的多项重大科技项目。作为问答社区与原创内容平台,知乎近年来加强与出版单位合作,依托网络技术为纸书出版营销赋能。

  出版的选题富矿

  知乎近年来被出版业视为选题富矿,孵化了众多“新星”作者,也成为出版单位寻找、验证选题的工具。梳理知乎与出版单位合作打造的图书,从内容题材可以分为4类。

  一是优秀内容创作者的合集。优秀答主长期在知乎上发表回答并撰写专栏文章,形成一定体系后就可以结集成书。目前已出版有《不要挑战人性》《猫、爱因斯坦和密码学》《匿名的风景》等。二是百科类内容。如《知乎版十万个为什么》《大国重器》,基于问答采用“众创”的方式,通过编辑精选制作而成。三是各类职场、情感、学习实用指南。知乎上的问答除了解决“是什么”,还有“怎么办”,如《另一种天才》《这本书能帮你成功转行》《专注力的技术》等。四是虚构类读物。孵化站内故事,探索文学出版,如《重新长大》等。

  “由互联网切入出版,以数据驱动选题和营销,闭环融合线上线下,结合实体和虚拟产品,孵化、包装优质创作者,打造符合知乎调性的纸书及文创产品。”知乎图书出版业务负责人张娴这样总结知乎的“图书逻辑”。

  谈及《大国重器》策划出版背景,张娴表示,科学技术一直是知乎社区的“基石”领域,聚集了大量专业人士和专业讨论,吸引超过3000万人关注,日浏览量超过6000万。知乎用户不仅具备提出好问题、作出好回答的能力,也具备生产优质科普内容和阅读科普内容的能力,科普图书由此成为知乎图书出版业务的重要方向。

  变革出版流程

  《大国重器》是知乎与中科大出版社在图书出版上的首次深度合作,该书编辑出版在体系化流程下进行。

  第一阶段,通过选题评估,确定图书定位,并决定图书内容构成及产品形态。对于书中重器的确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和建议。第二阶段,知乎与中科大出版社在科技前沿领域积累的优秀作者,构成了《大国重器》撰稿人的基础。确定撰稿人及写作风格、写作大纲之后,邀请撰稿人及画手进入内容编纂期。第三阶段,设计版式及封面,完成出版社三审三校,之后进入图书印制监制。第四阶段,开展图书后期营销。

  在内容编纂阶段,项目团队事先针对每个重器提出一份统一大纲。各位撰稿人在此基础上对问题各有发挥,以此全面向读者介绍某个重器。为增强内容的可读性,知乎同时提供了一份由知乎站内优秀答主撰写的近3000字的样稿,供撰稿人参考,这些问题均来自知乎站内的高关注问题,可以帮助撰稿人把问题改写成更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形式,但写作主体仍然围绕提纲进行。

  在中科大出版社,《大国重器》立项后即被列为重点图书,社里快速组织了涉及各学科且富有经验的优秀编辑团队。收到稿件后,由具有多年科学图书编辑经验的资深编辑按照最初的定位与设想负责统一编辑,对文字质量和文章长度做整体把控,保证写作风格与体例的统一。在全部稿件都达到出版要求后,形成初稿,进入之后的编辑流程。最后,出版社组织科学审核专家对全书的科学性作了严格审定。

  为优质内容增值

  “如何精准触达用户是传统出版单位一直以来的痛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社长伍传平坦言,“知乎用户数量庞大,产生的数据量无疑也是巨大的。对于大众类图书的出版,大数据具有优势,作为一家背靠以高新技术为所长的大学出版社,这也是我们寻求突破的一个思路。”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编辑王瑜玲介绍,在内容策划方面,编辑在策划选题时,通常会在网上搜索某个话题的热度与趋势。在《大国重器》项目中,知乎在内容策划阶段利用其数据优势,对社区相关问答内容进行搜集与筛选,通过大数据了解用户的关注点,可以细化到母话题之下的子话题,并在写作大纲方面进行优化,以便创作出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在内容分发方面,发挥离用户更近的优势,知乎为该书宣传推广配备优质网络资源。站内资源包括效果开屏、品牌专区曝光、创作者约稿及优质内容槽位资源曝光等。站外资源包括小红书“种草”笔记、微博大V推荐、读书微信公众号推荐、抖音读书达人视频推荐、直播带货以及豆瓣书评等,力求最大化覆盖受众。

  “《大国重器》的作者资源、传播渠道、技术运用等经验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有益尝试与成功样例,对出版社未来科普图书选题策划和组稿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伍传平表示,在出版技术持续创新、政府产业政策推进以及读者消费模式升级背景下,传统出版产业链要向“内容创作策划―内容传播流通―衍生经营与增值服务开发”转型,以内容为核心的价值增值成为出版单位产业链构建的新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