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国际出版合作部版权经理陈璐:

经理人角色:淘金者 侦探 排雷兵

作者: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1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在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国际出版合作部版权经理之前,陈璐曾是该社的一名图书编辑。几年的编辑经历使她熟悉了一本书从策划到出版,包括后期营销宣传的全流程。在之后的版权工作中,也使她始终能以“编辑+版权经理”的双重视角来审视问题。

  “如果说编辑是一本图书的‘产品经理’,那么版权经理的角色会更加多元。在大量外国书目及网站中挑选图书时像是个‘淘金者’,在抽丝剥茧找寻版权归属进行联系和清权时又像个‘侦探’,在签订合约以及支付过程中,版权经理又成了‘排雷兵’。”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陈璐的这番比喻是她对多年版权工作的深刻体会。

  建立双向可持续合作

  在引进图书过程中,版权工作全程贯穿其中,从最初的筛选书目、确定选题、报价、竞价、签约、资料获取、版权登记到印前确认、样书寄送、提交版税报告等,版权经理需要实时掌握编辑需求及图书进度,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协助编辑打造一本好书。

  “在我看来,签约只是开端,在版权引进的基础操作之外,我更倾向于与对方建立双向且可持续的合作。”陈璐坦言,自己更期待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碰撞出更多的国际间文化交流机会和成果。

  陈璐所说的这一过程是通过不断地了解和交流工作逐渐深入的。“最开始可以是引导外国出版社为图书提供一些宣传支持。”她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为例,“《追寻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这本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拿到了原版图书在澳洲电视台的宣传视频及作者的专访材料。DK出版社《乐高全书》英文原版的责任编辑接受社里的远程采访,并通过视频的形式分享了出版理念和组稿过程中的趣事,这些对中文版后期宣发工作也起到了很大助力作用。”

  “充分走访交流也是让版权工作更进一步的有效方法,我社版权部的同事和社领导曾远赴英国实地拜访几家有过合作的出版社,深度探讨有意向合作和挖掘的图书板块,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后续反响。”陈璐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曾邀请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院士多次来社里和编辑进行座谈,并持续引进了他的10余部作品。

  陈璐认为,保持一定频率的交流可以建立积极的合作方形象,也可以为出版社获得更多对外展示机会。现阶段,受国际疫情影响,视频会议逐步变成交流的主要形式,但这不影响大家的互通有无。

  具备敏锐洞察力是关键所在

  “长期的合作必然是双向奔赴,通过引进带动版权输出是在版权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之一。”陈璐告诉记者,自己一直鼓励出版社的编辑在选题策划之初就考虑海外市场以及国际读者视角,要对国际图书市场时刻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尤其是一些尖端科技方面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选题。

  《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系列便是其中比较成功的输出案例。在陈璐看来,这套书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该类作品在出版市场中的空白。在中文原版定稿之后,陈璐便着手开始版权输出的洽谈工作,主要着眼于农业占重要地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实现了多语种输出,其中波斯语版本也是获得了2021年度丝路书香工程的项目资助。”陈璐说。

  “敏锐的洞察力,是版权经理人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依据多年经验,陈璐感慨,“版权经理在大部分时候是最先接收到外方第一手信息的人,这就需要其具备一定的选题策划能力,尤其是找寻和筛选书目阶段,对于选题的挖掘要有深度,还要考虑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情况。在充分了解自家图书板块和引进需求之后,面对海量的外方资讯,要进行分门别类迅速处理,进行精准匹配。”

  在陈璐看来,这种敏锐的洞察力除了体现在挖掘好书方面,更需要寻找和分辨出合作方,“无论是国外出版社还是版权代理,高效率、规范化、可持续,是我认为优秀合作方需要具备的3个要点”。结合实践经验,陈璐提到,对于合作方的考察和版权贸易渠道的建立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这需要版权经理人能够沉下心来,从工作细节中细察实质,使有利因素不断在合作中发挥作用”。

  要时刻开启捕捉信息的雷达

  陈璐日常的版权工作既包括合约、付款,又包含对外合作交流。细碎繁杂的工作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十分具有考验性。“版权经理人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对此,陈璐介绍,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专门针对版权工作可能涉及的风险,详细地从社内、社外、成本、声誉四个维度设计了风险防控体系。“风险防控体系规范了每一位版权经理在日常工作中的诸多流程,时刻提醒大家,版权工作无小事。”

  各家出版社的版权部门都是对外宣传的名片和窗口,肩负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想要做好版权输出工作,营销能力必不可少。”陈璐说,这就要求版权经理既要对自家出版社的图书和优势烂熟于心,也要知道目标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中国的好书送到对方的案头。将不同国家、不同类别外方出版社的偏好进行细分,再有针对性地突破,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陈璐看来,作为一名版权经理人,还要有不断获取信息和总结归纳学习的能力。版权经理人需要熟悉著作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内各项出版规定、国内外出版及相关行业最新资讯等,甚至某家海外出版社被收购等之类的细节信息,都能够影响到一定数量引进版图书的命运。陈璐说,版权经理人需要时刻开启捕捉信息的雷达,不仅要充分捕捉资讯,还要分辨真伪,归纳整理,为图书编辑出版提供支持和保障。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份挑战和趣味性并存的工作。版权经理人对社内编辑和社外合作方而言是不同的角色,承担的工作也是多样、多变的。在全球化合作和版权意识不断强化的今天,每一位版权经理人都有很多要攻克的困难,同样也会有大有可为的天地。”陈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