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文学生态中构筑报告文学典型人物形象
――评长篇报告文学《以白求恩的名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09
□吉林大学出版社 张鸿鹤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性文体,是以现实为写作依据的。这一文学体裁以其新闻性和文学性兼容见长,但其较为单一的写作方式,使一些作家在表达上各有掣肘。然而,长篇报告文学《以白求恩的名义》打破了这一限制,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将非虚构写作与虚构写作融会贯通,使该书呈现出与以往报告文学所不同的书写方式,即以小说的写作手法,将受访者本人的记忆以及再记忆重新凝结于此,既符合报告文学本身的现实性,又兼顾了读者的阅读感受。
长篇报告文学《以白求恩的名义》(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以2020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给读者展现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心血管内科专家郑杨教授无私奉献、医者仁心的白求恩精神。本书作者李春良一改昔日报告文学描写典型人物的程式化写法,运用多种文学性的表达方式,将新闻性、政论性和文学性辩证统一在该书中。
李春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已出版多部长篇小说,尤为擅长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心理及对话。在着手写此篇报告文学时,李春良却遇到了不小的阻碍:作为吉林全省援鄂医疗队1209名队员中最年长的队员,面对采访,以低调、实干著称的郑杨教授对于自己的英雄事迹惜字如金,说得最多的是身边的同事们。李春良只好变换自己的采访方式,通过与郑杨教授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以及采访其身边的亲人、同事、学生,郑杨教授的形象终于在作者的头脑中丰满起来。
在创作该书的过程中,李春良运用多种叙事方式将有关郑杨教授的事迹串联起来,正叙、倒叙、插叙,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叙事相结合,使读者看到了年轻时的郑教授、现在的郑教授、身边人眼中的郑教授;每一章不同空间、时间的变换,作者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手法,给读者一种观影的画面感,让读者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武汉疫情前线“三重隔离门”内外生与死的较量。
《以白求恩的名义》一书中,专业化的细节呈现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李春良虽不是医务人员出身,但文中专业的医用术语、真实的抢救场面,无不表达着他严谨的写作风格,而其写小说时累积的丰富的文学表达方式正好弥补了报告文学单一化的缺点,也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非虚构写作手法。“窗外,一阵冷雨随风敲打上窗玻璃,路灯在风雨中显得越发昏黄,那一小团一小团的光晕努力向周围扩散生长着,似乎想最终连成一片,可黑暗还是一团一团地将它紧紧包裹。”以第一视角呈现出的环境描写既符合当时武汉抗疫前线艰辛的情况,也让读者产生同频效应。“气道切开手术,插管,呼吸机备品准备,连接氧源,调节氧压,连接电源,连接呼吸机管路,调节湿化器湿度,调节呼吸机参数,模肺试机……一整套动作,忙而不乱地顺利进行着。”医用专业术语配合着简短的动宾短语,术前紧张的场景瞬间出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从头至尾多次出现飞机、白求恩的形象,这两种意象构建起这篇报告文学的内部逻辑。飞机,不光实现了郑杨教授从北京的家、长春的工作地、武汉抗疫前线的空间转换,更象征给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白求恩,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文中――雕像、院徽、主人公的脑海中,既象征着白求恩精神,也是郑杨教授所在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神内核,所以才有大家在面对凶猛的病毒前途未卜时,在明知有同行牺牲在抗疫前线时,争抢着去武汉抗疫前线的实际行动。
读者从书中既可以看到医护人员的实践智慧,也能从医护人员相互交流用头上甩出来的汗水洗刷面罩使其清晰的背后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既可以看到医护人员把重患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后的欣喜,也能感受到他们以亲人的身份送别离世的重患时的无奈和悲恸。
不得不说,《以白求恩的名义》的新闻性与真实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作为一种记忆书写,郑杨教授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得以在文学生态中重新构筑,由此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厚的写作功底。也正因为如此,李春良用这篇报告文学向读者展示了什么是大医精诚,什么是白求恩精神,什么是无私奉献。
谁是最可爱的人?相信读者心中早已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