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

――来自首届北京文化论坛的声音

作者:李婧璇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27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张君成

  7月25日―26日,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0多位嘉宾,通过开幕式暨主论坛、4个分论坛、现场观摩等活动,深入对话、广泛交流,共享文化发展新理念,共议文化改革新趋势。

  “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点亮生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从规划到立法,从解放思想到积极行动,积极做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篇大文章,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风向标和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彰显,随着中轴线申遗保护驶入快车道,“三条文化带”“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深入推进,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数据显示,北京共有注册博物馆204家,藏品总数超过1625.5万件(套),是全世界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共有公共图书馆24个,总藏量7308万册;全市实体书店突破2000家,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一;中国电影票房榜上排名前五的影片,全是“北京出品”……

  “这些博物馆、美术馆是美育的终身课堂,也是大众的文化家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深刻感受到这些年北京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正在大踏步发展。各类文博机构通过举办丰富的展览、开展公共教育活动,让文物活起来、艺术品动起来。他建议,进一步挖掘北京的文化名人资源,活化利用名人故居以及街区、胡同中的公共空间,让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产生更大的魅力。

  作家梁晓声刚刚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父父子子》。北京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令他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书香京城”的建设。在他看来,“一个国度、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较高,首先来自这里的人的文明程度,其次来自每一个人对于好的文化有认同感。”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说,现在无论去剧场、影院还是美术馆、图书馆,文化消费体验都非常好,温度适宜、座椅舒适,且具有人文关怀。他认为,美好生活和文化创新相辅相成。“文化创新会给我们带来新颖的文化内容和生活内容。比如网络预约、网络购票这么方便,人们不必再排大队买票。在这种创新中,我们收获的美好感不断提升。”

  “北京出品”何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2021年,从电视剧《觉醒年代》到电影《长津湖》,“北京出品”贡献了多部文化精品。北京文化论坛上,在谈到何为文艺精品、北京要生产什么样的精品时,嘉宾有这样一个共识:一部好作品,一定是满足了大众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审美需求。

  在电影导演黄建新看来,只有产业健康发展,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优秀作品,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总导演陈维亚认为,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过程中还要互相借鉴。“北京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无比包容的城市,否则不会有这样的艺术创新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则表示,“推动文化创新”是手段、途径,最终的目的是“赋能美好生活”,“是为了让老百姓欣赏美好的作品,传递人民的心声。”

  “北京的文化建设要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这‘三风’已经概括了北京的优势,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当下先进性,还要显示北京的示范性,对文艺作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王一川说,北京的艺术家拥有优质的资源,更要挖掘生活,挖掘时代精神,创造出具有引领作用的作品,这个任务很艰巨,也很光荣。

  作品要有时代精神,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好作品的前提。陈维亚说,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思想的精深、艺术的精湛和制作的精良,汇聚在一起才能形成优秀的作品。

  胡智锋认为,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艺精品的创作有三个关键点,即创作态度、创作积累和创作功力。“如果对生活是冷漠的,对人民是没有感情的,对祖国和民族是无感的,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很难感染人,无法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艺精品要反映时代和反映人民。”谈及如何创作出文艺精品,导演张艺谋表示,只有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创新才能让民众看到新变化、新面貌,作品才能呈现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吸引人。“艺术从生活中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所以反映时代和反映人民是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

  “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原创剧目,让年轻演员去传承老戏,使传统焕发新生,也是一种创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说。谈及如何才能创作出京味儿的文艺精品时,他认为,真实最重要,“艺术源于生活,我们要不断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了解人们真实的想法和表达,使其和我们的创作挂起钩来”。

  回顾毕生文学创作,梁晓声说自己直到年近60岁才悟到,“绝大多数现实主义经典作品都不约而同地,不仅写人在某种情况下是怎样的,还写出了人应该是怎样的。正是通过文学作品不断强调人在现实中到底应该怎样,人类才会进步”。

  “新时代我们的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尤其是立足于北京,要用艺术来呈现首都发展的崭新气象;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范迪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