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创作

情理交融 深化现实主义创作

作者: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3

  □本报记者 孙海悦

  现实题材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日前收官。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联合主办的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业界专家学者及主创代表围绕该作品的主题立意、核心价值、叙事手法展开研讨。

  讴歌“绿水青山”生动实践

  作为浙江省献礼党的二十大的重点项目,《春风又绿江南岸》再现了干部群众在“两山”理念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现实的过程。剧集紧扣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先扶志、政府效能改革等时代议题,生动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理念、绿色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思想的实践成果,是一部讴歌新时代伟大成就、体现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和现代化先行的现实题材力作。

  面对“两山”理念这一题材,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从《春风又绿江南岸》备案之初就格外关注。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徐晓表示,该剧创作采风和基层调研阶段就组织专家展开多轮研讨,后期制作阶段对样片进行了7轮创作指导,全面提升作品的思想立意和制作精度,力求助推创作出包含现实问题、富有生活质感、展现时代气象的优质内容。

  业界人士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诠释重大理论的过程中避免了刻板宣教,带领观众在山清水秀间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该剧导演黄克敏表示,剧中对绿色江南的呈现,让观众能够体会到江南的美感和韵味。

  “以小见大”直面社会问题

  在积累大量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春风又绿江南岸》主创团队刻画出丰富多样、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让故事影像有了强烈的现实代入感,受到很多年轻观众的认可。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许东良说:“要获得当代年轻人的认同,就要坚持创作有内容、有温度、有厚度、有正向价值观的作品。只有‘细看万家灯火,靠近人间烟火’,我们的作品才能为更多观众喜爱和接受。”

  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多视角、多层次的创作充满生活质感,其反映的时代内容是对常见的改革题材、环保题材、扶贫题材、基层政权建设题材电视剧创作模式的一次超越。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区别于生活剧,社会剧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直面社会矛盾并且将其巧妙转换为故事的表达。《春风又绿江南岸》抓住核心问题,不但对社会问题深刻透视,也体现了文艺作品在戏剧设计上的高明。

  “这不是简单地摹写生活,而是提供了一种引领老百姓未来生活的精神力量。”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看来,《春风又绿江南岸》通过主人公带领江南县人民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精神。

  现实底色彰显情怀格局

  浓郁的现实底色令当下的年轻观众对重大现实题材剧集愈加关注。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电影局局长葛学斌认为,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是找准选题,而选题来源于火热的时代。要引导艺术家和创作团队更多地走进生活、走进人民,始终葆有心系文艺精品的情怀和格局。主管部门更要主动为创作主体提供涵盖采风、创作、生产、传播、评论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持续跟踪项目创作、生产、成效等各个环节,让更多现实题材作品有可能成为时代的文艺高峰。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行云流水的镜头背后,诠释的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那些深刻而尖锐的矛盾,在众多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治理议题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了新意,因而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帆认为,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剧集创作就应该回归对现实包含某种温度的回应,包含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共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具有立意高、格局大的主题提炼,采用非套路化的方式来诠释主题、阐释理念,以党性书写人性的美好,达到了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