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1
守好治理防线 呵护“指尖精彩”
管好、用好APP是件民生实事,必须用心用情用力办好。
APP领域乱象形式多样、情况复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监管之手”何时伸出、伸到哪里很重要。比如,对于涉嫌违法诈骗的不良APP,必须迅速出击、犁庭扫穴;对于妨害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安全的,要及时督促整改,用监管阻止一些APP“不安分的手”;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达到惩治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对于沉疴顽疾,要形成常态化整治态势,健全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以分类思维精准着力,才能进一步强化治理之力。
问题APP为何频现?APP乱象为何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责任的篱笆有待扎紧。有的APP提供者认为自己只是平台提供方,无须对内容负责,于是疏于内容管理;有的应用程序分发平台,认为自己只是渠道中介,在利益驱动下,对APP资质及内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正是因为这些关键环节责任缺位,才给APP乱象滋生提供了温床。对此,应用程序提供者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并压实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
随着APP市场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必须以动态治理持续释放治理效能。只要相关主体责任上线、有关部门监管实时在线,APP健康有序发展就不会“掉线”,相信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指尖精彩”。
(6月16日 《广州日报》 张冬梅)
网络视听节目 要有力度、深度和温度
网络视听栏目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传播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引领道德风尚、为社会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的重任。根据相关部门预测数据,2022年网络视频将占所有互联网流量的82%,成为更加重要的互联网入口、更加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载体、更加重要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阵地,“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网络视听作为现代主要传播渠道,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举足轻重,是传播中国新时代发展最强音的重要路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网络视听作品的创作要明白“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既是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也是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遵循。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之下,网络视听节目如何既能占领一定市场份额赢得收视率,又能赢得观众口碑,是当前走出困境和今后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首先,作品要有力度,要能彰显中国力量、提供精神动力,“以文载道、以文聚力”,经典作品无不是反映时代之声,与当下“交融”“会通”的结果。其次,作品要有深度,要深耕文本,在作品内容上下功夫,精心策划、用心打造传世之作。最后,作品要有温度,生动的创作素材无不来自人民群众之中,因此,要从人民群众中寻求创作灵感与智慧,为新时代网络视听作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影响和引导广大网民和人民群众。唯有如此,才能打造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代新征程赋能发力。
(6月17日 《光明日报》 魏风云)
为文化强国 筑牢“数字基石”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手段,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迥异于传统文化样式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和新的逻辑语言,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的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直播、数字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竞技的持续火热,到云演出、云观展、云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出现,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扩大了产业规模。随着数字化的深入,文化消费体验将实现从“在线”到“在场”的跨越。升级“身未动,心已远”的数字新体验、创造虚实结合的消费新场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这不仅需要文化数据库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市场主体的积极作为。
(6月16日 《人民日报》 杨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