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获业内专家高度称赞――
书写援青人的动人事迹,阐述援青的真实含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1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梁瑛
从北京来到玉树,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援青医生刘翠翠无法入睡,只好通过吃药酝酿睡意,有时候刚要睡着,接到急诊电话又得自己打车去医院;谢智刚抛下手术不久的妻子和上中学的孩子,来到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海治多县;接到援青任务时,夏彤很犹豫,因为女儿刚满半岁,妻子工作又忙,结果妻子说:“我辞掉外资企业的工作,专职带孩子。”
像刘翠翠、谢智刚、夏彤这样的人还有很多。2010年以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6省市的近千名援青干部人才,肩负着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责任和使命先后来到青海。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青海籍作家辛茜追踪援青人的足迹,采写了近百位援青人的感人故事,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今年年初由河北教育出版社重磅推出。
本书文字细腻生动、饱含深情,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展现了青海波澜壮阔、丰富生动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
■近千名援青人,在高原书写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
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的重大战略部署。10余年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6个省市、34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先后派出近千名援青干部人才,奔赴茫茫高原,完成了一场前赴后继的“接力赛”,在青海脱贫攻坚的壮丽史诗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海高原苦寒缺氧,头疼、喘不上气、一宿一宿睡不着觉,是援青人普遍出现的高原反应。援青3年,对家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因常年无法陪伴而心怀愧疚,也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但肩负脱贫攻坚使命的援青人,坚决贯彻中央部署,积极适应、主动融入、履职尽责、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医学技术、创业模式、思维方式带到了阿尼玛卿山下、巴塘草原、八音河畔,在接续奋斗中交出了共同富裕的高分答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佩戴着党徽,我就会来”
从上海派到果洛任职副州长的倪斌,曾参加过援疆工作,饱受与家人的离别之苦。但当组织有意选派他援青时,他二话没说接受了任务。这期间,妻子骨折、岳父去世、岳母病重手术……善解人意的妻子独自承担了很多。在心疼老人和妻子的同时,倪斌暗下决心,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3年时光,为果洛的百姓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为了让玉树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尽早得到手术治疗,北京援青干部、玉树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应延只能告诉女儿,自己不能按时回去了。视频那头,女儿哇哇地哭了。北京市丰台区援青干部李世琪被派往玉树州任文旅局副局长,姥姥突然去世,为了不打扰他的工作,李世琪的母亲在5天后才给他发了一个微信。有一次,北京市昌平区援青干部、现任玉树州曲麻莱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栗云鹏的妻子需要集中隔离,家里只剩下上初中的儿子,得到消息的栗云鹏焦急万分,直到看到儿子报平安的微信,忍不住泪如雨下。
他们也舍不得家人和孩子,但选择援青,就是选择了奉献。正如援助玉树的北京医疗专家刘晔曾经说过的:“既然国家有这样的需要,组织上有这样的需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佩戴着党徽,我就会来。”
■传递正能量故事,是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
把援青人的故事传播给更广大的读者,是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
河北教育出版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出版方向,坚持用精品力作记录时代,出版了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主题力作。2021年,精心策划、出版的“最美奋斗者”丛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截至目前已销售6万余册。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沟通中,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得知报告文学作家辛茜采访完毕,正在创作援青人的故事。凭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选题敏感性,该社立即组织了精干编辑力量,和作者密切沟通,通读初稿,请作者修改补充,其间,和作者一起与援青人电话、线上、当面沟通,共同抒写他们援助青海,奋进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出版过程中,该社对书稿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精细的加工,为了增强可读性,让读者近距离地接触援青人,体验青海的大美风光,书中还加入了160幅精美插图,供读者细细品读。
■心怀感恩之心,书写援青路上的人和事
虽然身为青海籍作家,但辛茜大部分时间在省城西宁,很少有机会去青海各州县,特别是纯牧区。2019年深秋,一个落雨的夜晚,辛茜在果洛见到了倪斌。当时倪斌刚下乡归来,风尘仆仆,一脸疲倦,只匆忙吃了一碗泡面果腹。
看着倪斌非常疲惫又不愿流露丝毫的神情,辛茜突然决定,一定得把他的故事写下来,让人们知道。为什么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从气候条件、生活条件优越的地方,来到条件艰苦、含氧量不足内地一半的高寒之地?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这里究竟做了些什么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件重要的事,需要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
怀着感恩的心情,辛茜开始了艰苦的采访。她历时一年,走进青海的乡村牧区,采访了一个又一个援青的干部、医生、教师、律师、企业家等,共近百人。辛茜说:“采访是艰难的。但是,每当我看到来自东部大城市的援青干部人才变得黝黑通红的面孔、粗糙的双手、斑白的鬓角,我的心就会涌动起一股无形的力量。”
■援助升华为报恩,援青的意义变得博大精深
《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本应该是有关援青10年宏大叙述的阐述和描绘,辛茜最初也是这样设想的,但最终她选择了“以散文的笔法和个性化的田野调查式采写(评论家黄恩鹏语)”,用清丽淡雅的文字,将一个个援青人的故事、感受甚至想说的话娓娓道来。
更重要的是,辛茜不仅真实再现了援青人的感人事迹,还深刻挖掘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青海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此,被称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2005年,国家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当地百姓有的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易地搬迁,让出草场,恢复生态;有的为了保护生态,决然放弃丰饶矿产,毫无怨言地以游牧为生,过着平静简朴的生活。援青人感受到青海人民为守护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的巨大牺牲,从一个援助者转而成为一个报恩者时内心的震动,终于使他们自豪而坦然地融入当地人的思想情感、民俗文化,从而在探寻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升华。而当他们的情感融入当地人中,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奉献给当地百姓,时时刻刻为他们的未来着想时,援青的意义就不仅仅限于物质援助,而因此变得更深远。
这种特殊的心境,使得援青不可能是居高临下的旁观、别样生活的历险、简单的参与,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温情、尽心竭力的帮助、魂牵梦绕的牵挂。比如光明日报社负责玉树囊谦扶贫工作的张君华,海西州医院院长陈水芳、副院长梁忠等,德令哈杭州班的女教师,女援青干部杨林……他们完成任务离开青海时,都感觉到对青海这片高原厚土,对当地干部、老百姓有了深深的感情。
■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本书
《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一书写出了人的精神理想的高度,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分别刊登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吴学术》主编丁晓原,作家、评论家黄恩鹏等为《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撰写的评论文章,称该书是书写援青人高贵品格的精神颂歌,漫溢着作者对那里山川雪原的一往情深。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表示,《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是一部描绘援青干部人才,肩负振兴乡村、共同富裕的决心、责任和使命,奔赴自然环境艰苦的青海高原,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面貌,发展当地经济的长篇报告文学。为了追求广泛的真实性,作者没有从宏大叙事入手,而是以一位女作家的眼光,在观察与交流、探索中,从众多援青者身上,捕捉珍贵而难忘的援青经历,在他们身上引起的触动和变化,以及赋予现代人的崇高感,并通过援青干部人才尽心竭力的努力,真心实意的付出,有力地阐述出援青的真实含义,并非完全是资金、人力的大量投入,更是内地人同三江之源世居民族之间最为真诚的情感交融。
三载春秋赴雪域,一生铭记青海情。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的160幅精美图片,不仅再现了援青人的工作场景,还展示出了雪域高原震撼人心的美景,令读者身临其境,心胸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