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匠心至善的工匠精神

作者:崔昕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崔昕平

  “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系列所聚焦的,多为老北京的传统民间技艺。《烤鸭王》与《火锅王》讲的是老北京的餐饮传奇,《大茶庄》讲的是老北京的茉莉花茶,《大药房》讲的是中医传奇,《大鞋匠》是鞋艺的传奇。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京城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与口碑,构成了浓墨重彩的历史人物群像,也构成了老北京文化独特魅力中重要的民俗文化元素。

  作者舒春在北京生活50余年,熟悉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习俗、语言,也对老北京的地域民俗文化充满感情。这套书系,作家意在引领读者重新邂逅那些创造奇迹的工匠,体味老字号、老工艺、大工匠,穿越历史成就的传奇故事与令人赞叹的工匠精神。

  作者从众多工匠故事与人物原型中作典型化的提炼,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传奇。如《大鞋匠》,聚焦一个叫华安的学徒,将他的个人命运与京城、与学艺联系起来,同时围绕主要人物勾勒老北京人物群像,展现老北京人的善意、正直与仗义。绘画层面,该系列图书整体色调追求沉稳厚重,营造出穿越历史的、老电影的质感。文中的语言中有滋味适中的“京味儿”,叙述语从容、典雅、大气,对话则以民间口语生动展开,与老北京独有的地域文化气息自然融合。绘者们同样在有限的空间精耕细作,以色调、视角的微妙变化传递细腻的情绪与情感,尤其追求细节的真实,包括扉页部分的插图。如《大鞋匠》中各式传统鞋履与它们特有的名称,各种制鞋的传统工具,都构成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

  这个图画书系列聚焦这样一些精益求精、德艺双馨的创业、守业故事,聚焦故事中的灵魂人物,道出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内在原因。作品在讲述大工匠的成长历程时,首先突出了成就好手艺的艰辛过程,如《大鞋匠》中学徒华安学纳鞋底的细节,《大茶庄》中窨制上等花茶的复杂工艺,即便已经是高人,也仍精益求精的老者。不服输的钻劲与心怀敬畏的精神,让华安这样的乡下孩子成长为身怀绝技的名师,也让老手艺保存、精进、传承下去。作家尤其道出了工匠技艺日臻“化境”的艺术性本质。看似普通的物件背后的制作工艺,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凝聚着大工匠们知之深、爱之切、艺无止境的追求。传授技艺的老者说,“干咱们这行,不但要有真功夫,心里还要装着真、善和美”,“我纳鞋底子时,心里想的是山水画儿似的故土”。这是手工技艺中所蕴含的、主体的创造性与美的追求,是典型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也是中华传统美学主客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匠心至善”4个字在该系列中被反复擦亮。作品中的学艺者、授艺者、引荐者、助力者,无不是真诚坦荡,守信谦逊,人品先行。《大鞋匠》中的华安像对待父亲一样尊重、照顾师傅,温暖了师傅冰冷的心,因而有了倾囊相授;《火锅王》中的王德春也是善待老人,有求必应,与梁老太监结下了忘年交,因而有了火灾之后梁老太监的上门相助;《大茶庄》中的陈一枝同样不忘造福百姓,不但坚持不同价位的茶叶供应,隆冬季节还会救济穷人;《大药房》中的孙济仁拒绝应召入宫做御医,留在民间为百姓问诊解难。他们的店铺能够传承的精神支撑,在于“以德经商”,心怀百姓。《大鞋匠》中,司马大人想加急订朝靴,给双倍价钱,但华安拒绝的理由是:“找我做鞋的都是老主顾,我不能厚此薄彼。”华安不断扩大铺面,拓展业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仅为达官贵人们做鞋,而且为百姓做鞋,“千层底礼服呢便鞋”,“缎面盘云老头乐”世代相传。《大茶庄》中的陈一枝同样在制作御用贡茶的同时,坚持做价廉物美的普通花茶。作品写道,人们都爱来他的茶庄,因为“人们说这茶闻起来香,喝进嘴里更有股值得咂摸的滋味儿,想必这就是人情的味道吧”。显然,这些大工匠之所以能创业守业、传承技艺,在于心怀大爱之心,积善成德,造福百姓。

  “中华匠人”系列既是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颂扬,更是对德艺双馨的艺品与人品的赞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诚如作者在《后记》中谈到的:每一代杰出的工商业者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功可能有机遇的成分,但对诚信的坚守、事业的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匠人精神,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要诀。这些美好的德行与精神正是我们需要世世代代弘扬与传承的文化精髓。“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系列同样是这样,以一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传达了一种超功利的、传承传统的文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