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时代高度充分认识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勇于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跟上时代步伐,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象;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始终将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要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既充分挖掘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探索“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责任,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不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5月25日 央视网 央视评论员)
数字化“扩容”公共文化服务
在出版社、电子资源库、作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数字文化供给服务极易受到限制。因此针对数据资源融合的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分布分散化的问题。
遵循“供给水平提升”和“以用户为中心”原则。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一方面解决供给能力问题,如通过文本分类与深度聚类、知识关系发现与链接、翻译优化与消歧等技术手段,解决语义层面的内容聚合和信息检索、智能推荐和多语言获取等问题。另一方面,从用户需求入手。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对数字文化资源的点击、点赞、转发、浏览时长、频次等信息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从而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特点,提高资源供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现阶段,受限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布局模式,大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往往分布在不同的网站或平台中,缺乏统一标准与获取方式,用户操作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从“村村冒烟”服务方式到系统性更严密、技术兼容性更强、适用性更为广泛、运行更可靠的平台和服务框架转变,显然对于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及时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便需要切实改变传统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封闭生产、平台垄断、单向服务的惯性依赖,加强服务机构采集、反馈和评估等需求采集机制的融合,通过互开端口、互设界面、互开专区等方式,推动平台统一提供服务,形成文化云资源共享服务链,或是能够探索出完备的跨平台资源交互机制。
(5月26日 《光明日报》 盘和林)
让网络文明之花绽放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只有注重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主流价值占领网络阵地,才能使网络空间绽放文明之花、充盈清风正气。行业主管部门、平台经营者应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建网首要任务,推动广大网民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和道德追求。在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方面,大力传播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党和人民在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在强化网上道德示范引领方面,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和事迹网上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深入实施,广大网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网络法治观念,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正逐渐成为日常习惯。然而,互联网也并非一片净土,各种低俗网络文化的蔓延,防不胜防的网络诈骗事件频发,网络谣言四起以及滥用个人信息等现象,给网络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广大网民应加强自律,积极投身网络文明志愿行动,主动参与网络文明建设,把文明上网当成一种习惯,把文明用网当成一种自觉,坚决向一切网络不文明行为说“不”。
(5月26日 南京文明网 蒋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