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药》:

医者耕耘和收获的良田

作者: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24

  □本报记者 韩萌萌

  “我读的第一本医学专业杂志就是《天津医药》。”79岁的孙根义老先生清晰记得上世纪60年代在天津医学院上学时的情景,“刊物当时叫《天津医药杂志》,就摆在书架上,当时的医学专业期刊没有现在这样多,一眼就看见了。”作为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胸科临床学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孙根义教授已在内科、心内科临床、教学、科研领域深耕40余年。在从一名医学院毕业生成长为医药卫生领域的专家的过程中,孙根义也与《天津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天津,还有很多医药名家和孙根义一样,与《天津医药》彼此成就,从侧面生动地体现了《天津医药》杂志为天津,乃至全国医学领域学科发展所作的贡献。

  萌生与发现

  “我都是整本整本地看,很多文章作者的名字如雷贯耳,但以当时的水平,看不懂的文章居多,但能感觉到这本杂志在医学界的地位。”孙根义教授坦诚地分享了对杂志的最初印象。当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将来会成为这本刊物的编委,“有一次,我在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突发奇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在上面发表一篇论文,哪怕篇幅短一些也行。”

  作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59年的《天津医药》(原名为《天津医药杂志》)以繁荣我国医学事业为宗旨,以报道天津市医学临床成就和医学科研成果为己任,同时广泛报道全国各省市医学发展及国内外前沿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当时的天津医学院院长朱宪彝教授担任,并聘请33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第一届编委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期刊题写了刊名。许多天津市的医学大家纷纷将宝贵的临床经验发表在刊物上,对于活跃天津医学界的学术氛围、促进天津与其他省市的学术交流以及引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工作期间,对10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当时的资料全凭自己一笔一画记录,也没有家庭电话,蹬着自行车跑遍全市完成随访,统计环节也全部是由‘人工’完成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孙根义在1983年完成了第一篇论文《急性心肌梗塞1000例发病情况分析》,发表在《天津医药》上。“20年后,我终于实现了习医以来的夙愿。”

  继第一篇论文发表后,孙根义又陆续在《天津医药》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不乏填补天津市卫生技术空白的研究成果,“后来,我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发表在了《天津医药》上。”

  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天津医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办刊模式上的不断探索,邀请10所大型医院共同加入到协作办刊的队伍中。如今,《天津医药》协作办刊单位已达20余家,各单位每年为《天津医药》输送大量优质稿件,使期刊在稿源质量上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传承与发展

  “2007年我在当时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上看到一篇有关某大学学报(医学版)的报道,其中说到编辑部核心成员均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业还涉及多个医学分支学科。”《天津医药》责任编辑李国琪说,当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溜溜的感觉”。2005年他刚参加工作时,编辑部的一间办公室拥挤狭长,走进去有点像“地道战”。随着办公软硬件的更新迭代,编辑部的各项事业也进入了快车道,“近几年,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招聘了多名硕士,其中有几位在科室轮转时被安排来到编辑部见习,这对于改进提高编辑部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李国琪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也经常向新同事请教,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期刊鼓励、支持我们参加在职教育,学习‘充电’后,我的工作状态跟之前有了很大变化,不论是面对稿件疑难问题,还是查阅相关资料都不再觉得无所适从,与作者探讨、沟通时也更加自信。”

  “我审阅的第一篇稿件也是来自《天津医药》。”孙根义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被聘为该刊物的审稿人。回忆第一次审稿,孙老师用了“苦心斟酌”形容,“一方面,我能体会投稿人的心情,论文蕴含着作者的精力、汗水和希望;另一方面,我又不能降低标准,影响《天津医药》的学术水平。”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准则:“天平虽小,公对双方。”从《天津医药》的编委到常务编委,孙根义始终坚持“璧有瑕者、助其善之”“不可取者,不予将就”的原则,已为《天津医药》审稿达数百篇。

  《天津医药》创刊至今已出版了50卷。连续入编北大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同时被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数据库收录。

  “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天津医药》是一本科学严谨的医学期刊,我们从众多稿件中筛选、送审、修改、编辑加工,将厚厚的一大摞原稿、校样转变成一期期杂志,其中饱含着作者、专家、编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李国琪表示,当一期期带着淡淡墨香的杂志面世的时候,也是编辑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职业价值,最有成就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