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历史深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使命
――读《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8
□郭强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繁荣发展,硕果累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是从教60年、至今仍笔耕不辍的耄耋老人。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以下简称《谈话录》),就是陈先达先生近几年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臧峰宇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6个关键问题所作的学术对话的结集。两代学人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学术对话。这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红色传承,对于做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价值颇高。
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正确回答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程。如今,从“体系意识”向“问题意识”的转变,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普遍共识。这种转变使得我们思考的出发点不是教条的体系,而是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承担着深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探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时代课题,肩负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其内蕴的实践逻辑、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的历史重任。做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意识必不可少。在《谈话录》“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部分,陈先达先生通过回顾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细节,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实质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对于我们树立问题意识、掌握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颇具启发意义。
当人们走向历史深处,去思考历史事实展现的面向时代的问题时,便潜移默化地具有了对历史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以及用于历史分析和评价的历史观。从历史深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时代使命,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自觉的历史意识,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关注历史事件的成因并把握历史事件的规律性,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审视历史的发展,立足于当代把握历史经验与教训,形成研究的自觉和自信。《谈话录》“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部分,从大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立时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强调加强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事实和价值评价,以培养新时代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而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哲学内涵,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思考文化自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而理解文化自信的理论实质与现实意义。《谈话录》“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部分,就是臧峰宇教授围绕这一问题与陈先达先生展开的深入探讨,陈先达先生关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哲学阐释令人深思。文明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而使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是我们面对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在《谈话录》“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部分,两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人共同认为,建构制度文明,需要研究制度文化,在实践探索中努力将美好的制度文化转化为实际的制度文明,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深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时代使命,需要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并将“两个结合”作为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学术自觉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谈话录》最后围绕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百年探索而展开,从中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研究,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作为学术对话集,《谈话录》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浸润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知灼见,从中可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魅力与创新探索,对我们理解学术与政治、哲学与人生、规律与意志等问题具有深刻的启迪。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从历史深处走来》精彩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敢于直面现实问题,要敢于质疑不当的言论,但要以理服人。
■真正的哲学研究不是孤芳自赏式的,或成为少数学者之间的彼此欣赏,那样只能使哲学之路越走越窄。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提炼哲学问题,创造性地推进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撰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创造高质量研究成果。作为立足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既要加强哲学基础理论和经典著作研究,也要把现实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内在推动力。中国现代化进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做出富于实际的回答。
■哲学问题并不都是纯粹思辨的,当它解析鲜活的现实问题时,就可以既可信又可爱。如果把哲学研究理解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抽象驰骋,它就可能高耸于天国,让人们敬而远之。只要深入分析人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哲学话语就可以沁人心脾,使人感到温暖。道不远人,远人非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关心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心人们的处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如果忘记以人民为中心,变成纯粹的学术思辨,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
■在书斋里不闻窗外事的研究不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学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既要立意高远,也要脚踏实地,注重思想表达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不要说些不知所云的空话,而要在哲学研究中面对现实问题,回应人们的需要,使人们一卷在手、欲罢不能,才是理论研究的真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深化,形成了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彰显了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走经院哲学家的道路,闭门注经或面壁虚构,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看成是实践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使哲学研究发挥实际的社会效用。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缺乏学术性,这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原著研究,研究的目的仍然是解决我们时代的现实问题。
■促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需要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在继承中外优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加强中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