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到学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涛:

用心反哺 青春绽放

作者: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8

  □本报记者 徐平

  从记者到学者,从做新闻到研究新闻传播学,“80后”教授刘涛始终将新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线采编从业者,到如今成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涛始终耕耘在新闻之路上,用扎实的专业积累谱写着青春无悔,他也因此获得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新闻采写关注民生

  以“调查之星”为起点,苦练采写硬功夫,人民立场、民生情怀始终未变

  出身理科专业的刘涛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在这里他身兼数职,策划、编导、编辑都干过。他始终用调查新闻的眼光,将选题视角落在基层民生,因工作出色获得CCTV《新闻调查》的“调查之星”称号。

  2005年11月,刘涛参与制作的新闻调查节目《天价住院费》播出后,引起举国关注。这期节目聚焦患者翁家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医疗费纠纷,披露了该院过度收费、过度医疗、管理混乱等问题,这期节目获得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专题一等奖。在其新闻生涯的起点,刘涛就领悟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的力量。

  从2013年起,刘涛兼任《中国教育报》的专栏作者、签约评论员,但人民立场、民生情怀始终没有改变。他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习新闻采写、新闻评论基本功,敦促自己练就一身写作的硬功夫。他的作品《把校舍真正建设成第一避难所》荣获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师德“红线”需要更明确的操作性》荣获2015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新时代呼唤蓬勃的青年精神》荣获2018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要做一个游泳教练,自己先得游起来。”刘涛说。

  刘涛在《中国教育报》上先后发表的《谁来捍卫儿童的“被遗忘权”》《“烂尾新闻”折射公共理性薄弱》《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等文章,持续关注基层问题,向相关部门建言,为人民群众发声。

  如今,已在大学任教的刘涛,写作对他而言,既是兴趣,也是专业,他的写作实践有力地保障了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新闻教学重在创新

  创新并非标新立异,需要做到思政融合、学科交叉、实践创新的融会贯通

  从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到任教于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再到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用自己的新闻实践提升新闻教学的质量,并从理论层面创新提炼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思想。

  从写新闻到教新闻采写,刘涛始终认为“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离不开过硬的知识技能”。他说:“通讯写作、特稿写作等能力是新闻采写的基础能力,不论在何时都占据着新闻教学的核心。但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新闻采写教学必须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知识壁垒,重构知识体系,打造融合教学体系。”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界限日趋融合。为此,刘涛负责建成一门慕课资源《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深度建设和耕耘线上学习空间。

  课前,用心备好每一节课;课上,结合从业经历,告诉学生如何从新闻报道的读者转变为作者;课后,与学生交流,认真批改每一篇作业……在新闻教学领域的深耕,让刘涛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由其主持的教学改革成果《全媒体时代新闻采写能力提升的“五维互动”教学理念与主题实践创新》获得第八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新闻写作上,刘涛认为“优秀的新闻需要温度”,并指出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刘涛表示,新闻教学创新并非一定要标新立异,“新文科”需要做到的是思政融合、学科交叉与实践创新三者的融会贯通,进而将最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

  “用自己青春路上取得的成果,反哺新闻路上青春的身影。”刘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