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领域行业标准相继出台――

夯实融合发展标准化基础

作者:左志红 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6

  □本报记者 左志红 尹琨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者在进一步优化传统出版标准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新兴领域行业标准。《文献片段标识符(DFI)》满足文献碎片化使用需求,《数字印刷 书刊印制信息交换规范》推动印刷业朝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CI)》为互联网版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这些标准有效覆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版权等出版业诸多新兴领域,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为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奠定了标准化工作基础。

  文献碎片化有新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碎片化信息内容已成为当前信息获取和使用的新趋势,但传统标识符在功能上仅能对一个信息资源的整体进行标识,不能满足碎片化应用的新需求。因此,经过长达8年的持续研究,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等单位共同起草制定的CY/T 208-2020《文献片段标识符(DFI)》行业标准于2020年11月发布。

  该标准提供了面向文献片段的资源标识的一种新方法,即在原有文献整体标识符的基础上,采用原有的整体标识符+片段标识符的二级标识方法,解决原有标识符不能标识文献片段的问题。“这种方法既可以继续发挥原有标识符的作用,不改变现有标识符体系框架,又可以满足文献碎片化的各种使用需求。”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

  标准发布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其应用于大型融媒体出版平台――京师E课上。应用发现,标准可广泛应用于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内容出版物,以及出版机构内部内容管理中,提升信息化背景下的内容管理的精准度,促进出版行业的知识服务转型。

  为数字印刷奠定标准基础

  我国印刷业从“十三五”时期开始,就在探索“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化”的四化发展方向。出版企业与出版物印刷企业也都在基于行业技术的发展,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但出版单位和印刷单位在信息交换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双方对书刊印制信息的命名、格式等不统一,造成印制信息在两者之间无法高效传递,极大地制约了书刊出版印制的效率。”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永林表示。

  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CY/T 246-2021《数字印刷 书刊印制信息交换规范》在此背景下诞生。这个标准从先进性和实用性出发,充分考虑出版、印刷技术环节的现状和产业链融合发展趋势,定义了数字印刷图书印制信息交换的内容、格式和逻辑结构,推荐交换文件采用XML格式作为计算机软件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格式的标准。

  “这个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了数字印刷方式下书刊印制信息的规范与标准缺失的问题,极大地简化了出版印制信息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之间进行的数据交换过程,为书刊智能化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李永林表示。

  数字版权标准适应新业态需求

  2021年12月,CY/T 126-2015《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CI)》标准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标准创新成果。《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CI)》是2015年1月29日发布实施的行业标准,规定了DCI的编码结构、分配原则和管理规范。全国版权标准化技术委员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标准自正式颁布实施以来,版权标委会指导该标准在华为、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产业平台开展了宣贯实施工作,全面示范了数字著作权登记、著作权合同备案、DCI码分配及携载、DCI标及版权权属验证等全周期全场景下的采标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21年,版权标委会经过调研,积极响应政府及产业各方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数字版权链(DCI体系3.0)的标准化建设迭代升级新目标,指导标准起草单位面向短视频、数字音乐等矛盾凸显和需求紧迫的典型内容领域及数字藏品(NFT)、“剧本杀”等新兴业态展开标准贯彻实施的拓展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