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宣传部党员志愿者闪耀在抗疫一线

为疫情防控贡献宣传干部力量

作者: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6

  □本报记者 吴明娟

  5月3日晚,河南郑州按下“暂停键”,河南省委宣传部迅速行动,专门召开会议,发布倡议书,组织居家办公党员干部立即到所在社区报到,就地转为志愿者,有序参与社区疫情防控。部机关党员干部纷纷响应,为此次郑州疫情防控贡献宣传干部力量。

  防护服“大白”是他们的“情结”

  5月4日一早,舆情信息处的曹琳便开始在小区做志愿服务,虽然做过很多次志愿服务了,但穿着防护服做志愿者还是第一次,“我穿防护服做志愿服务的照片发了朋友圈,好多人给我点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其实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小事儿。”就地转为社区志愿者后,曹琳被安排在社区核酸检测点做信息采集员。

  令曹琳没想到的是,信息采集员的工作安排很紧凑,就连那身“大白”都是在点位上穿的。她告诉记者,“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我们的付出跟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相比,真的太微不足道了。”

  王迪所居住的小区被划为封控区,在全市加强疫情防控的第一天,他便去社区报到,开始参加志愿服务,“作为省委宣传部的一名党员,我应该也必须参加这次志愿服务”。

  “这一次疫情来得很突然,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行动也要比以往更加迅速。”王迪主要在小区大门口负责值守,提醒居民要带好出入证再外出。

  作为出版质检中心刚入职的年轻同志,吴峥和廖永彬在接到连续核酸检测通知时,便已做好随时奔赴一线当志愿者的准备,做志愿者当日恰逢五四青年节,“深知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此次防疫志愿服务也是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一次重要考验。”他们立志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入党申请书。

  “红马甲”彰显党员志愿者参与热情

  穿上“红马甲”,身上就多了几分责任,这份责任源自党员的担当,也源自群众的信任。“孩子,你们身上的‘红马甲’真好看。”有社区老人不断感叹。

  出版处的董春民深深感受到了党徽和“红马甲”所承载的责任,他说:“就地转岗成为志愿者,就是一面移动的党旗,党徽和志愿者‘红马甲’承载着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担当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作为宣传部机关党委具体负责志愿服务的工作人员,王姝懿每次都走在志愿服务第一线。“虽然已经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很多次了,但是感觉这次更加不同,部机关党员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更高,大家都很踊跃积极地到社区报到,去奉献自己的力量。”

  讲师团的冯立康是第一次做社区志愿者;城市处的都蕊和马洁,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步骤,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明,耐心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传媒监管处吴之俊心里,自己的一千句“加油”,都不如一次行动。

  是“宣传员”也是“组织员”“督察员”

  每天5个多小时,农村处的李佩阳和所在小组要辗转9个楼院,完成1800多人的核酸检测任务,“我和小伙伴们也在不停变换‘角色’。在居民楼道,我们是‘宣传员’,小喇叭不停提醒居民及时检测;在核酸检测点,我们是‘组织员’,提醒大家保持两米间距;在小区门口,我们是‘督察员’,逐个查验证件、扫码测温。”

  外宣办的柴志梁所在的小区居住人员多,分东西两个院,共4个门。刚开始时,需要出入人员携带各种“工作证明”,身份难以辨别,志愿者审核把控比较困难,既影响正常出入人员的出行,又易造成小区门口人员拥堵。对此,柴志梁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社区迅速制定了《小区进出人员工作规范》和《楼院卡点值守要求》,通过志愿服务工作群明确到每个志愿者,并张贴到每个卡点位置,既能让出入人员清楚明白,又使楼院卡点工作严格有序。

  规划办主任侯红路认为,群众的愁难急盼需要实实在在地面对面解决,志愿服务正是帮助解决一线问题的窗口。向一线工作人员致敬的同时,学到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对本职工作有了重新认识。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刘和胜说,截至5月10日,河南省委宣传部162名党员干部职工就地转为志愿者,共下沉社区110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2000个小时。他们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广泛传播“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以无声的行动、无畏的勇气、无私的情怀,传递爱心与信心,充分彰显了宣传干部在志愿服务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和疫情防控中的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