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国之器培育更多国之栋梁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3

  □张贵勇

  古代中国人一直是世界上勤勉、精确的天文观测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天文台都有专职人员负责,日夜不停地进行天象观测活动,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天象记录,使得中国古代对很多天象的记载在世界各文明中是最丰富的,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

  ――摘自“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随着大量考古文物的发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科学技术史学界的详尽梳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系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基于古代文化典籍和最新考古发现,从天文、物理、印刷、数学4个学科,阐释了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激发青少年爱上科学,独立思考,萌发志愿,参与发明创造未来的国之重器。

  除了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内容丰富,领域众多,成就斐然。“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系列虽为简史,却通过大量出土文物、各种真实史料等,全方位展现了历史上那些既有趣又富有智慧的发明发现,并梳理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原理,对于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适合的科普著作。

  以《数学》一册为例,全书从日常生活出发,涉及如何算出小丘面积、割圆术与圆周率、立体图形体积探秘、神奇的数字方阵幻方、西方数学的引入等有趣的问题,让青少年发现数学的玄妙,爱上这门学科。谈及古代数学成就时,对《缀术》《海岛算经》《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注》等著作进行了内容介绍、关系梳理及创作故事,给人一目了然、恍然大悟之感。

  由于介绍和梳理背后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青少年在走近无声的大国之器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科技不但变革了物质世界,也改变了认知世界的方式,慢慢了解到古代科学发展的脉络、思路、研究方法、科学思想,领略了伟大创造所蕴藏的思想智慧、博大精深的科技文化。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从无声的器物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深刻领悟科学的可爱之处、不同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极大拓展了知识面,建构了学科融合意识,启发了科学思维。

  相对来说,“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系列最大的亮点,就是史料、知识、文化的有机结合。以《物理》一册为例,全书把枯燥的物理知识与考古发现、古代文学作品、传说故事、历史公案、奇闻轶事、著名战争、民间传说等融为一体。对历朝历代不同领域的人在力学、声学、光学、热学和电磁学领域的观察发现、规律总结、理论分析、研究著作、实践应用等,也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述,内容不仅包括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记录和研究、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利用,也包括一些富有丰富科技内涵的发明创造等。

  例如,青少年可以透过打水的欹器了解引力与重心,透过医用的拔火罐了解大气压知识,透过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来了解浮力,潜移默化之中实现了物理学科与文化习俗、历史人物、考古发现的融会贯通,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

  《天文》一册也是如此,书中的“星图篇”将敦煌星图、苏州石刻星图、赤道南北两总星图、黄道总星图一一罗列对比,除了印刷方法、制作工艺,连不同的绘制年代、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也说得明白晓畅,青少年在汲取古人智慧的同时,也了解了古代天文发展的源流与成就,为未来有志于科学研究工作的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读书,不仅仅是学知识,还是思维、智慧和能力的提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系列囊括丰富的史料知识,涉猎很多古代科学经典。期待通过科普阅读,越来越多青少年的科学家之梦将被点燃,探索浩瀚宇宙,翱翔科学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