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与儿童美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3
□王新
盼望孩子秀拔出群,成龙成凤,这是所有父母美好的愿景;祈愿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不宠无惊过一生”,是所有父母真切的心声。我有一个5岁的女儿,我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她健康、朴素、美好地成长,所以给她取名为“青叶”:随处可见的青青枝叶,蓬勃,朴素,绿意盈盈,葱茏于时世。
然而,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呢?我陪伴孩子成长,反观自己长大成人的历程,发现“全人教育”才是根本,也就是孩子能够从小涵育健康、完整、和谐的人格,能够拥有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底色。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健全人格的“金字塔”结构,生命底色是塔基,感觉、情感与思致(知性、情感与意志)是塔身,创造力是塔尖。这样的“全人教育”在大学教育里被称为“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事实上,生命多么神奇,生命多么脆弱,教养健康的“全人”,我们早就应该始于孩童,经于少年,成于青年,儿童教育与中等教育、大学教育应该一脉相承,节节通连。
如何滋养性灵,熏染底色呢?通过美育。美悦目悦耳,悦情悦志。美是温柔的,美又是强悍的;美是细腻的,美又是辽阔的。所谓儿童美育,即“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培养形成健全的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来促进儿童丰富、完整个性的形成”。儿童美育是关于美的感性教育,而一切浪漫的感性,就闪烁在人格的波光中。
我在湖南乡下的山光水色间长大,爱花花果果,爱鸟雀虫鱼,也爱唐诗宋词。我一直记得叶嘉莹先生讲“古典诗词让人心不死”,所以从我攻读硕士、博士到从事书画研究,在人生的起落顺逆中,从未忘怀诗词,数十年来穿梭于诗词与书画之间,蓦然回首,我发现眼中景、心中情、襟中魄,已然澡雪呈新。所以我坚信,诗词与书画,应该是实施儿童美育好的载体和途径,如果能够找到诗画契合、融通的部位,春风风人,滋润性灵,那就更为美妙了。于是我着手为像我的女儿这样的孩子编写这样一部诗画融通的美育作品。我选诗词,侧重贴近儿童生活和心理的中国古典名篇,绘画则是世界经典名作,重要的是,按照儿童美育与“全人教育”的五大内容,在学理层面寻找诗与画间的融通之道。
之所以选择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方式,还可以在学理上作三点说明。其一,诗词与绘画,皆是有情有象。有情致温柔,有象得生动,对于儿童来说,有情有象的世界才可亲近。其二,诗词、绘画中皆有音乐感。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平仄起落、回环往复,有高歌低咏的音乐感,为大家所熟知;中国宋元绘画长卷中,也有仰观俯察、徐徐展卷、节节打开、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音乐感,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同样有点、线、面起落开合、呼应舒卷的音乐感。我们通过诗词与绘画两个品类的“读”与“看”,实际上把音乐这第三个品类的“听”,也带进来了。这样,全面打开孩子的感觉、完整熏习孩子的人格,也就水到渠成了。其三,根据脑科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分成左右脑,左脑主理性、语言、分析性逻辑思维,右脑主感性、直觉、空间与综合性形象思维,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可以大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很显然,诗词作为语言艺术,有利于孩子左脑开发;绘画作为空间艺术,有利于孩子右脑开发;诗画乐融通的美育,有利于孩子左右脑协调平衡发展,大大促进孩子的大脑潜能开发。
如上所述,“全人教育”应该着意于儿童感觉、情感、思致、创造与底色五个方面的和谐优美成长,因此,儿童美育显然需要在此五方面努力,本书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尝试,也正是在此五方面展开。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王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