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刘青松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山脉、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读着诗中一个又一个地理名词,我们禁不住想象着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从而领略红军战士们的坚毅勇敢,以及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与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从1934年秋到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前后历经两年,行程几万里,真是艰苦卓绝、可歌可泣。
国内外无数文人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刻画和解读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更是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然而,在诸多的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中,我们未曾读到过这样一本书,通过探讨长征路上的地质特征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来解读长征作为一次战略大转移,其背后的深层次军事考量。
红军为什么宁愿付出巨大牺牲要选择爬雪山、过草地?又为什么要跨越11个省区,最终会师于中国西北部地区?事实上,红军的每一次防线构筑和辗转腾挪,其背后都蕴藏着对地形地貌的深层考量。上述诗中山川河流的地质特征,皆是军事部署中的关键要素。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具有全世界最为复杂的地形地貌。在远古人类诞生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东亚地区曾发生翻天覆地的地质演变:山脉隆升、盆地下陷、火山喷发,等等。中华文明在沧海桑田变迁后的复杂地理格局中崛起,并绵延至今。万里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红军战士和指挥员们在崎岖长征路上对中华地貌的亲历和探索,也为中华文明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征途漫漫,危机四伏,终点难料;
雪山草地,千难万险,挡不住战士们的脚步;
飞机大炮,围追堵截,摧不垮先辈们的信仰。
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回首长征路,荡气回肠。新的时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秉承万里长征留下的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脚踏实地,摸爬滚打,勇于探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的长征路。
谨以此书,与诸君共勉!
(作者单位:南方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