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评大型学术专著《长江文化史》

作者:范国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 范国强

  日前,我收到从长江出版社寄来的图文本《长江文化史》共4卷。这部大型学术专著由知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和知名学者徐吉军领衔主编,吴汝祚、张正明、林剑鸣、陈振江、朱士光、倪士毅、陈学文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图文本《长江文化史》选题新颖,立论精当,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文字清新,图文并茂,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注重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印证的研究方法,讲究学术研究的路径与范式。

  图文本《长江文化史》是当今十分难得的一部创新性、学术性、可读性完美统一的经典之作,受到史学界、学术界和其他各界的广泛好评与推崇,我作三方面的梳理。

  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专著

  在从前的地理教科书里,长江的长度是5000多千米。上世纪80年代,经我国科学工作者实地勘测,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千米。从长度来讲,长江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分布至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

  在人们以往的概念中,长江流域文明史比黄河流域年轻,所以“黄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原中心论”之“一元论”盛行于世。但是,1965年的云南省元谋县的一次考古发现,对此提出了异议。专家们鉴定:在那里找到的两颗猿人化石,比黄河流域发现的猿人化石早了100万年,长江流域文明显现出“中华文明的新曙光”,“长江文明论”理论假说应运而生。

  以李学勤、徐吉军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对“长江文明”开展了旷日持久的研究与论证,提出黄河、长江为中国“两河”的新说,认为黄河流域的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互相影响又沟通和融汇。“长江文明”的概念由此确立,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并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他们规划《长江文化史》研究课题、设计《长江文化史》编写框架,组团分工合作,进行了两年的艰苦创作。1995年,《长江文化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019年,图文本《长江文化史》由长江出版社正式出版。

  图文本《长江文化史》纵贯170万年,分四卷十一章。第一章史前长江文化的孕育;第二章夏商周三代的长江文化;第三章秦汉长江文化的发展;第四章南北对峙与文化交融;第五章隋唐长江文化的勃兴;第六章五代中国南北文化地位的逆转;第七章宋代长江文化的成熟;第八章元代长江文化的高潮;第九章明代长江文化的繁荣;第十章清代长江文化的鼎盛;第十一章率先走向世界的长江文化。

  全书240万字,1700多幅插图,从不同方面生动、详细介绍了长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专著。

  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

  作为一部富有创新性且结构严谨的学术专著,图文本《长江文化史》内涵丰富,博大深邃,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从文化内涵分,有区域文化、民族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体育文化、教育文化、社群文化。

  从文化区域分,有巴蜀文化区、滇文化区、贵州文化区、两湖文化区、江西文化区、吴越文化区、江淮文化区、闽文化区、岭南文化区、桂文化区。

  从长江文化发展的特征看,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开放性与凝聚性、对抗性与交汇性、延续性与不平衡性。

  图文本《长江文化史》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卷,让人目不暇接。

  一首回肠荡气的民族赞歌

  图文本《长江文化史》运用人类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对区域文化与民族心理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描述,精妙绝伦。撷取两例,以飨读者。

  其一:巴蜀文化区又称四川文化区,位处我国西南,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气候温和多雨,有利于农业生产,自古以来便有“天府之国”之誉。但“其地四塞,山川重阻”,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

  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和文化特征上的开放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自然也对巴蜀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种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具有特别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当地文化独立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有非常不利的地方,由于地处内陆盆地之中,该地区的文化很难与周围文化进行交流,容易形成一种“盆地型文化”,“容纳虽多,外射却少;保守意识容易生根,开放意识难以生长;创业精神强烈,外拓意识薄弱;文而不华,柔而不弱;具体而微,细于宏观;善于筹措现实,不善规划未来;因悠久的地方文化传统而生自豪感与自大感;因历史传统的羁绊而生渴求新奇感与怀疑拒斥心;深沉有余而自省不足”。这些困难,需要四川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开放的姿态进行艰苦的努力,加以克服和扬弃。

  其二:两湖文化区又称湖湘文化区,它与先秦的楚文化渊源相通:一是“在文化心理上,两者所反映的楚湘人民心理素质基本上是相同的:激情浪漫,幻想奇丽,执着追求,神思浩渺”。“其气质、性格上,突出地表现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稳重、务实,好胜倔强”。二是在士人精神风貌、诗文风格上“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既是屈原诗歌创作的突出风格,也可用来概括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显著特色。

  天地灵秀之气孕育了长江流域神奇、秀丽、婀娜多姿的山山水水, 滔滔江水、滚滚波涛滋润着两岸富饶的土地。长江流域世世代代勤劳、智慧、勇敢的人民,谱写了中华文化史上灿烂而辉煌的篇章,唱响了一首回肠荡气的民族赞歌。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阅读图文本《长江文化史》,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句,她仿佛是新朋,又好像是老友,临别,有一种种依依不舍、流连忘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