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播业态,破解疫情出版困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 张在健
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建社至今的60多年间,文学一直是我们的出版核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影响力。然而不得不承认,最近,特别是近5年来,文学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遭到了冲击。根据开卷市场监测数据,文学图书已跌出教育、童书、文学“三驾马车”,其销量排位被社科图书取代。疫情发生后,图书市场加速变化,靠实体店铺货和展会推销的传统销售模式几乎全面解体,互联网营销成为主流,文学图书“零宣传,零销售”已成为客观现实。与此同时,文学名家资源争夺十分激烈,大型出版社和优秀民营公司分别以品牌和资本优势垄断资源,形成对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双向夹击;同时,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既造成文学读者分流,也充分显示大众参与文学创作的热情十分高昂。
如何适应当前文学发展需要,破解出版困局?对此,很多出版社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江苏文艺社根据自身条件,也采取了几点措施,希望能对推进文学创作发展繁荣有所贡献。
一、构建原创文学出版新业态。一是承办“凤凰文学奖”,希望以评奖助推、活跃、刺激当下文学创作。在奖项评选过程中,出版社工作前置到作品的创作阶段。第一届“凤凰文学奖”,8部获奖作品中有7部最终选择在江苏文艺社出版,极大地充实了我们的原创阵容。二是开展文学评论,首先是与《文艺报》开展合作,开辟“凤凰书评”专栏,大面积、长时段发布专业书评文章,以优秀书评扩大图书影响;其次是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陆续推出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新坐标”书系,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总规模为50册的大书助推当下实力作家的经典化,并且完成对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状态的系统梳理。三是高密度出版重点作家作品,只要是我们认定的重点作家,除了关注其新作,也会兼顾其旧作。
二、建立编辑、营销、发行工作新机制。我们通过选题论证、宣传论证和市场论证,打通传统出版社常见的编辑、营销和发行之间的隔阂,实现了一体化建设,每个选题上马之前,都要充分讨论后续的宣传推广计划。针对当前文学图书“零宣传,零销售”的客观现实,我们积极搭建立体营销体系,建立出版社自营电商平台,真正实现营销闭环;建立独立的新媒体事业部,将营销宣传提升到和编辑发行同等重要地位。除了组建专门的新媒体营销部门,加强公众号、视频号的矩阵化建设外,也紧抓直播流量风口,推动本社直播的常态化。线下活动方向只要条件允许,仍组织一定数量的读者见面会、读书会等。同时,充分发挥江苏本土资源优势,建设“凤凰校园文学基地”,每年有计划地组织100位作家走进江苏各地的校园举办文学讲座等活动。
三、推进双效考评激励新措施。为了进一步激发社内人员创造潜能,我们以文学、文化、艺术、教育等类别重新划分编辑室,让编辑自行选择对口岗位。同时,每个编辑室建有符合自身定位的产品线,所有选题策划都要围绕产品线建设展开。为了鼓励编辑多策划好书,我们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图书分别予以考核奖励。社会效益方面,除了我们所属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设有专项奖励外,江苏文艺社还单独设立了总额达100万元的好书专项奖励资金,对入榜、获奖等产生较好社会影响力图书的相关责任人直接进行奖励。经济效益方面,图书销售产生利润,我们也会按比例给予责任人以奖金考核兑现。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江苏文艺社形成了一定的原创出版阵容,概括起来有五大系列:一是以胡学文《有生》、池莉《大树小虫》等为代表的名家原创系列,该系列以长篇小说为主;二是李修文、双雪涛、鲁敏等实力派青年作家“新坐标”书系;三是以栗鹿《所有罕见的鸟》、端木赐《燃烧的仙鹤》等为代表的“新青年”书系;四是以韩东《奇迹》、臧棣《诗歌植物学》等为代表的诗歌书系;五是以张新科《鏖战》、卢山《蹦极》、赵良治《熊猫中国》为代表的现实题材主题出版图书。
2022年对江苏文艺社而言,是精品原创出版的大年,称其为“长篇小说年”。尽管当前疫情形势严峻,一季度图书市场再次遭受重挫,但我们仍然充满信心。今年除了要出版首届凤凰文学奖7部获奖作品外,苏童、葛水平、陈世旭、戴来、葛亮、韩东、孙频等一批名家新作也会在年内重磅推出,总数将达到15部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