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立体展现中山风云 生动讲活文物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19
□徐艳红
讲活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考古成果更好地走近大众,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公众的期盼。最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博物院研究员刘卫华的最新力作《王时代》,就是新时代讲活文物故事的典型代表。
该书结合王墓出土的特色文物,以王
时代中山国的发展为线索,回顾并展现了中山国立国、生存、发展、争雄、衰落的总体面貌,故事生动,展现立体,是一本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好书。
一、综合呈现中山国全貌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奇国度,国家发展历程几经曲折,在战国列强之间纵横捭阖,成就了一时辉煌。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的考古发现,是“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而王墓是其中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一个墓葬。王
在位的时代是中山国国力最为鼎盛的时代,王
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山国的昔日雄风。
《王时代》以王
时代为核心,写出了中山国由弱变强又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本书既全面地研究与记述了中山国的历史,也横向反映了王
时代的鼎盛辉煌。本书在反映中山国历史的同时,也叙述了中山国与战国群雄之间的纠葛,揭示了中山国与其他诸国的关系,生动鲜活地揭示出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面貌。
二、还原文物以生命活力
本书不仅有视角的广度,还有历史的温度。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精品文物也是由人制造的。古老的文物并不是冰冷的,每一件文物都沉淀了古人的生命温度,凝结着古人的辛劳、智慧与创造活力,研究历史、文物要融合对人的研究。
《王时代》深入挖掘文物中所凝结的生命温度与智慧创造,通过对文物的分析和研究,借以引出人物与事件,赋予文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文物所代表的时代风神。书中借由王
墓出土的代表性文物还原王
为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君王,合理想象王
作为活生生个体的情感与心事,让“
”不再是青铜器铭文中一个单薄的名字。
通过深入研究与细微化的分析,把文物所反映的静态物象还原为有机的活态历史。因为融合了文物的实物支撑、人物的情感温度,历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念,而是有血有肉、富有温度、充满生命活力。
三、融汇文物、史料与思想性
文物研究要从物品透视文化。文物的诞生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都有丰富的人文故事,所以要从物品透视文化,才能够立体全方位地发掘出文物的整体价值。
《王时代》以物鉴史,串联起物与人的内在联系,借文物揣摩古人,通过人物探寻历史故事,颇有创意地讲述了中山国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在文物与历史题材的写作方面独具开创性,书中内容不是普通的文物介绍,也不是单纯的历史概括,而是通过文物剖析人物,将考古文物、历史叙述和思辨性融为一体,体现出对文物的深入研究、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中山国成败兴亡的深入思考。
四、深析历史的当代借鉴意义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进行中山国研究要充分发掘中山国发展历程中的当代借鉴意义。
中山国历史曲折,国运几起几落。本书分析了中山国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治上的诸多得失。如对中山因过分崇儒而对军备和农业造成的损害、耽于享乐等遗风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外交方面缺乏长期策略而重一时得利而产生的恶果等均进行了探讨。
中山国的发展历程,是春秋战国时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代表。作者结合中山国的命运历程,深入探讨了中山国在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华夏文明间进行吸收与融合、借鉴与扬弃方面所造成的成败得失,分析了一个国家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以寻求发展壮大时不失自身文化根基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赵武灵王意图北进,而王一意仿效华夏的对比,以及二人因对游牧文化态度的不同而导致两个国家命运走向差别的思考与分析等,均十分富有学术见地。
五、生动讲活文物故事
学术著作不一定要艰涩难懂,学术素养的渊博深厚完全可以通过撰写可读性强的内容体现出来。关于文物的著作也要努力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融合,从而能够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考古成果、了解文物、了解历史。
《王时代》契合时代和公众需求,在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努力讲活文物故事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该书是通俗性的历史写作、普及性的学术著作。书中内容深入浅出,拉近了考古、文物与公众的距离,让文物重现璀璨光芒,让中山故事能够广泛传播。
希望广大文物工作者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内涵,生动讲活文物故事,出版更多植根于深厚学术土壤的普及性文物书籍,从而让广大公众通过阅读更好地走近精品文物,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
(作者系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文博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