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

用实力书写“巾帼不让须眉”

作者:黄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30

  □本报记者 黄琳

  3月22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走在团队文化展示长廊中,文化新闻部的风采一览无余。“文文气气、风风火火、浩浩荡荡”,映入眼帘的几句标语,让这个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在记者脑海中渐渐形成具象。

  “我们部门有15人,女职工占了80%,党员占比超过85%,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文文气气、风风火火、浩浩荡荡的团队。”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部门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主要负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新闻报道。近3年来,该部门3次获中国新闻奖,5次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并先后获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的“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浙江省妇联授予的“省级巾帼文明岗”称号。

  文文气气,讲好新闻故事

  “女士多的部门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文文气气的。细腻又有热情,温暖又有力量,这就是我们部门的特点。”该负责人说,部门有红、蓝、橙、绿、紫5种底色,红色是政治方向,蓝色是新闻理想,橙色是青春活力,绿色是生机动力,紫色是人文品牌。

  文气但不文弱,聚焦新闻主业,文化新闻部记者始终牢记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冲锋在前,不断推出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报道,奋力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不断擦亮5种底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部门女记者主动报名全程参与报道,深入省级定点医院病房采写稿件,加班加点参与省级新闻发布会,准确及时发布疫情重要讯息。

  陈宁是跑医疗线的记者,疫情期间,她深入过定点医院一线,也在晚上10点半跑过疫情新闻发布会。“可能大家会觉得跑医疗线相对单调,会涉及到很多政策理论性内容,较难有采写空间,这对记者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陈宁说道,比如对于疫情新闻发布会,就不能当成是简单的疫情通报,内容会涉及医疗、民生等方方面面,需要记者有敏锐的重点抓取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跑医疗线可以用人文视角来讲故事,把政策落到个体,聚焦时代变化,报道也能写出温度和深度。

  在《归来,依然是春天》中,陈宁和同事李娇俨讲述了湖北省荆门市首例使用“人工肺”的新冠肺炎患者贺新森治愈出院后,来杭州看望将他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的浙江省援荆医疗队的故事。记者细腻的文字让读者跟随贺新森的感恩之旅,一起重返那些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该文章获得2020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也被收录至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集萃。此外,报道《中医药战“疫”的浙江方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抗疫纪实》一书收录。

  风风火火,争当融合先锋

  在文化新闻部,别看记者文文气气,但做起事来都风风火火,个个都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急先锋”。

  “部门里很能包容我们年轻人的个性,两年来我在工作上的一些奇思妙想常会被认可和支持,这也让我解锁了很多新技能,认识到很多有趣的新事物。”“95后”李娇俨把自己画漫画的爱好融入到了工作里,成为了部门的新媒体达人。

  疫情期间,李娇俨结合自己的隔离经历,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自己被隔离期间的心路历程。《当我成为密接之后……浙报记者小姐姐用漫画讲自己隔离的故事》中,李娇俨为自己设计的漫画形象架着眼镜,呆萌可爱,会因为要在家待21天“兴奋”不已,会因为隔离依旧要每天工作而抓耳挠腮,也会因为社区无微不至的防控措施和同事真切的关心而忍不住“眼里进砖头”……真实的经历、活泼的画风、俏皮的语言,还穿插着疫情管控动态、防疫小知识等内容,深受读者喜爱。作品在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后阅读量超34.8万,网友纷纷留言“非常温馨,彰显力量”“用漫画这种方式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抗疫过程,给了更多人向前的动力”。

  着眼媒体深度融合,文化新闻部推出了《有请校长》《有医说医》两大新媒体栏目,善用海报、短视频、长图等形式,频出“30万+”点击量的爆款。围绕传承弘扬南宋文化,推出“寻宋解韵”大型系列融媒体报道,部门全员参与深入浙江各地,寻访宋的文化、思想、创新等,在《浙江日报》连续刊发10个版面报道,同时推出“WOW!|真南宋”系列长图,融媒传播形成较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浩浩荡荡,书写巾帼风采

  “这是一支特别团结,特别有文化、有情怀的‘娘子军’,写起文章有底蕴有内涵,做起事情来浩浩荡荡。”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妇联专职副主席张谷风言语中尽是对文化新闻部的认可,“我对她们很敬佩,每个人都能结合本职工作出新出彩,用实力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部门对标浙报集团新三年发展规划,坚定“凝聚向上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浙报共同价值观,推进“主力军”挺向“主战场”,推出了一批兼具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的重点报道。如两年来,文化新闻部参与的作品《深读》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举行 有个“新生”来报到》获世界新闻设计大赛(SND)最佳数字设计银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同走新闻路”》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浙江新闻奖一等奖。部门先后获评“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文艺评弹》栏目获浙江新闻名专栏。

  “部门团结协作、凝心聚力的工作氛围给了大家很强的归属感,同时负责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态度也让大家有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陈宁分享道,经常可以看到大家在工作群里分享一些优秀文章,互学互鉴的氛围下,部门里有人擅长写深度文章,有人擅长做短视频,有人擅长作图,大家各司其职,各有专攻。李娇俨也表示:“两年的工作经历并不长,但让我对新闻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改变,新闻可以真正做一些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