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纪录片《中国》同名第二季图书面世
揭开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23
□本报记者 金鑫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是什么?这是纪录片《中国》诞生的初心。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从天宝惊变到辛亥革命》上市,好评如潮。该书以湖南卫视、芒果TV正在热播的宝藏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为蓝本,在第一季《中国:从春秋到盛唐》之后继续展开讲述,串联起从春秋到近代的文明源流。
跨越千年以当代视角解读历史中国
中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纪录片《中国》的总导演李东 说:“我们拍摄的是历史中国,心中想着的是当下中国。”这一创作理念贯穿全书,成为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第一季图书《中国:从春秋到盛唐》于2020年3月出版,通过回溯春秋到盛唐的制度与思想脉络,写出了大一统与民族融合的过程。第二季图书《中国:从天宝惊变到辛亥革命》的时间跨度更大,从唐代的盛世气象一直写到近代的风云变革;关注的角度也更加多元,从中国本身延伸到同时期世界各国的发展变化。不仅有历史感,更有现代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中国的古与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选用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历史。乘着步辇出行的皇帝、拉着二胡享受午后的官员、目睹民众流离失所的诗人、将毕生抱负投射在作品里的戏曲作家……《中国》不仅书写了历史的大逻辑、大脉络,而且注重表现个人的命运起伏,通过历史上具象的经典人物,揭示时代的风云流变。
让历史人格化,而不再是故纸堆里的记载,让今人能更具象地接近那些久远的过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朱刚评价本书:“提供了一种讲述历史的新方式,以‘人’为线索,窥见朝代的更替和文明的演变,勾勒出由古到今的万千气象。”
鲜活生动图文并茂展现历史画卷
图书《中国》原汁原味地再现了纪录片《中国》的一切精华:诗意流淌的文字、电影质感的插图、错落有致的排版,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图文并茂的视觉盛宴。
据介绍,纪录片《中国》汇聚了国内最顶尖的创作团队和学术大咖。主创是高分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原班人马,并由国内一流的历史专家、教授层层把关。其中,王小甫、乌云高娃、李华瑞、鱼宏亮、胡颖、钱乘旦6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沙武田、冯立君担任学术统筹,每集还配有专门的分集顾问,保证全书言之有据、史料靠谱。
图书从整部纪录片中精心挑选出300幅高清截图,每一帧都精益求精,力求还原纯正的古典美学,将写意的风格贯穿全书,描摹出恢宏大气的历史画卷。通过精巧的构图比例、巧妙的留白手法,用轩窗、月影、沙漠、船只,展现出抽象而有意境的历史场景,翻开书卷,便能体会中国之美。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尚君称赞图书《中国》:“千年诗意流淌而成的文字,融汇成对称饱满的构图,含蓄留白的意境,处处力求彰显纯正的中国古典美学,令人心潮起伏,欲罢不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也肯定了这本书的普及意义,称其平易近人,“没有难懂的考据,没有繁杂的叙述,只有飞扬的诗意和精彩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看懂”。
线上线下用书香“打开”中国历史
图书《中国》上市以来,同期营销活动也如火如荼,在读者中掀起阅读《中国》的热潮。
“用书香打开中国”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吸引大量读者实地打卡购书,通过微博发表在书店阅读打卡的照片或视频,并分享阅读本书的体验。长沙地铁2号线、4号线打造“中国知识点学习小站”;用公交车语音互动,在长沙演绎沉浸式阅读体验。世纪朵云旗下的7家书店都推出了《中国》的线下图书展陈,思南书局还推出了展览――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国》冷知识,以有趣的互动展览形式向读者“揭秘”《中国》这本书中诸如“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葡萄酒比白酒历史更悠久”这样的小知识。
此外,中国上下五千年泱泱盛世,悠悠华夏通过一部纪录片和一本书远远叙述不完,于是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联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相关书单作为拓展阅读,该书单在节目播出当天联袂发布,让广大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看中国、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