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上百万公里,创新多种形式将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科技服务团――

出版为媒将科技送到群众心坎里

作者: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23

  □本报记者 吴明娟

  有这样一支默默无闻的科技服务团队,他们秉承坚韧不拔的精神,服务国家“三下乡”大局,在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指导下,以出版传播为媒,行程上百万公里,将科技送到群众心坎里。这就是刚刚获得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的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科技服务团。

  《创新科技》杂志社从2004年探索开展科技服务,18年来,发现农业发展中的问题,组织专家攻克解决,形成技术成果出版发行;举办各种活动,送科技下乡,支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选择,从未后悔过。”服务团负责人、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社长助理房磊说。

  送书上门让村民生活有奔头

  “您好,是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吗?你们原来编写那一套农民科普丛书还有吗?能不能卖给我两本,一本养羊的、一本养鱼的”……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群众口中的科普丛书,是2004年在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支持下,由杂志社组织全省农业科技精英编写的大型科普丛书,全套54本,于2006年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不但受读者喜爱,还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编写这本书时杂志社采编人员和专家们讨论非常激烈,主要焦点是如何为群众服务,如何将书编写得让群众一读就懂,一懂就能操作。历时将近2年,十易其稿,其书终成。书稿正式出版后第一次送书活动,还引起当地轰动。

  “送书啦!送书啦!”郸城县城郊乡王楼村的老百姓们纷纷为之奔走相告。当满载书籍的送书车徐徐驶进村子,村里的老百姓立马围上来,拿着新书一睹为快。村民们兴奋而又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一本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那份认真劲儿着实让人感动。村里的罗大伯高兴地说:“村里人穷,有时顾得了肚子就顾不上脑子,现在干部们送书上门,我们就能多看看书,多开动脑子,生活也有了奔头。”

  上述画面只是杂志社18年以来科技下乡服务中的一个缩影。其实从2010年起,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科技服务团已经连续10年承担河南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相关组织工作,在每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中,都开展物资捐赠、组织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宣讲等工作。2019年在郸城县王楼村举行的消费扶贫活动中,经多方筹措,向王楼村捐赠小麦良种200公斤,当地村民纷纷表示,特别感谢省科技服务团,“平时经常带着省里的大专家、大教授来教我们科学种地,这次还给我们送来了这么多种子,今年秋播连种子钱都省了!”

  据统计,截至目前,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科技服务团已组织捐赠科普类、农技类图书20余万册,捐赠科技大屏、电脑、打印机、互联网电视、农作物新品种种子、化肥等物资金额达150余万元。

  科普巡讲让科学知识涌向大众

  自2020年起,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依托河南省科普讲解大赛优秀成果,以若干院士、中原学者级科学家领衔,以大赛优秀获奖选手为班底组建省科普巡讲团,深入省内经济、教育欠发达县区的中小学校、乡镇社区等开展科普巡讲活动,并捐赠若干科普图书和器材。科普巡讲活动影响很大,反映良好,已形成品牌效应。“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才能保证每场巡讲的质量。”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党支部副书记蒋洪杰说。

  “科普巡讲活动是我省科普传播方式的创新之举,为我省培养的一大批优秀科普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周口市科技局局长韦刚表示,活动将有力提升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度,进一步推动全省科普事业发展。

  目前科普巡讲活动已在河南省郸城县、宁陵县、民权县、许昌市、襄城县、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等地的中小学校开展科普巡讲10次,捐赠物资价值30余万元,参与人次超2万,在参与学生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项目培训从源头推进科技创新

  “2021年遇上特大暴雨,我种植的25亩辣椒遭了灾,幸亏有省里的科技特派员来指导技术,这个月收完辣椒一算产量,居然比去年高出一大截,每亩能多收入2000元!”柘城县申桥乡朱楼村辣椒种植大户杨辉兴奋地说。

  “自2018年起,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科技服务团在河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采访报道,依托全省5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推进科技助农。”服务团成员张瑞介绍说,具体做法是,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科技服务团通过宣传报道科技特派员典型事迹、组织科技特派员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调动科技特派员积极性、主动性,让科技特派员更好更快地将最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我们种植的‘百农4199’,是茹振刚教授团队培育的‘高光效品种’,这个品种不但叶片光合能力强,最难得的核心好处是‘绿穗灌浆’,穗部光合能力对小麦的快速灌浆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百农4199’能够丰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久酒中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示范基地负责人覃兵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育种经”。他介绍说,在省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公司种植的3000多亩“百农4199”迎来丰收,亩产比其他品种多100多斤。“一靠好品种,二靠小麦特派员的细心指导。”这是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科技服务团调动科技特派员将农业技术应用到田间的典型案例。

  据了解,该团队自2010年成立以来,实施创新方法项目培训,从源头上推进科技创新,累计完成企业深度内训班108期,普及性宣讲220期,累计培养企业技术创新骨干4610名。团队成员刘罡被评为河南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先进个人。

  截至目前,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科技服务团已在全省开展活动300余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达20余万人次,在创新云平台发布10多万种涉农信息,使农民从传统种植向科学种植转变,提高了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