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志愿者眼中的北京冬奥会

作者:肖子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1

  □肖子辰 文/摄

  ▲冬奥会纪念品。

  奖牌

  ▲赛场一侧。

  北京冬奥会由于受疫情影响,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电视或线上观看比赛,不能到现场亲身去感受这一盛况,不失为一种遗憾。然而,我作为一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却亲眼见证了许多生动的细节。不妨,同我一起去感受一下北京冬奥会的盛况吧。

  团队协作很重要,感动!

  作为雪橇比赛志愿者,我1月23日出发,26日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入场报到,到雪橇比赛结束,志愿服务约有半个月时间。我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担任雪橇比赛中结束区平台的管理人员,结束区平台的交通指引、运动员问题解答、班车调度和运动员指引等工作都由我来负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外国运动员接触最多的岗位。

  每项比赛结束后的颁奖仪式可以说是我最忙的时候。平台大约有200名外国运动员与国内外媒体聚集,当对讲机给我指令“清场,升旗手与颁奖人员准备上台”时,我需要用最快的速度清空上台的通道。这时就面临一个问题,大量运动员在庆祝、在讨论比赛,平台可以说十分混乱。我需要跟所有外国运动员说明情况并迅速清理出通道,以保证颁奖环节正常进行。第一次颁奖时,我需要调度车辆并且清空通道中的人员,很多外国运动员因为比赛结果很激动而不听指挥,我需要跟每一位运动员说明情况,并让他们到达指定位置观看颁奖仪式。工作量巨大,整个工作时间为8个小时以上,身体十分疲劳。

  在总结第一场比赛服务工作情况经验和不足,并与老师们沟通、交流后,在第二次颁奖时,老师安排出发区的同学和其他办公室的老师一起来帮我,我瞬间就感觉工作压力小了很多。大家帮我跟运动员交流沟通,很快通道就清理出来,班车也有工作人员帮我调度,颁奖环节十分顺利和有序。

  从“螺丝”到“螺母”,锻炼!

  2021年11月初,我曾作为世界杯雪车雪橇测试赛志愿者,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志愿服务近1个月。此次参与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应该是轻车熟路,对环境和赛事环节、程序都比较熟悉。然而,这次志愿服务跟世界杯测试赛比又有很大不同。世界杯测试赛更像是冬奥会的一场演练,运动员数量、媒体关注度都比冬奥会要少很多,而且测试赛我也是第一次参与,很多环节会有失误,但是冬奥会在这个岗位更得心应手一些,可以独自解决很多问题。测试赛的我像一颗“螺丝”,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但是冬奥会的我更像是一颗“螺母”,我可以在任何岗位上任,并且稳定牢固地执行任务,以保证冬奥会顺利进行。

  北京冬奥会是大型国际体育盛会,作为志愿者,虽然有前期测试赛的“彩排”和“演练”,但这次志愿工作对我来说并不轻松。因为冬奥会赛事级别高,全球关注度也高,而且外国运动员和媒体数量庞大,管理起来难度高。结束区平台经常会有大量运动员滞留,而且会有各个国家的运动员提出各种问题,有的运动员英语也不标准会有交流障碍的情况出现。这是我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难题,解决办法也比较简单,就是耐心,耐心地和运动员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我为祖国作贡献,光荣!

  我们志愿者每天清晨五六点出发,回到酒店基本是夜里12点左右,第二天按时出发,连续作战,且每天要做一次核酸检测。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虽然志愿服务仅有半个月的时间,但我收获满满。

  这次服务的是国际大型体育活动,通过10多天的连续作战,让我深感,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事情时怎么可以更快地调整好心态和身体状况是很重要的。这应该是我当志愿者最大的收获。

  同时,这次当志愿者,我也真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强大。场馆的服务设施、应急情况处理预案和人员调度都十分出色。虽然我的身份是志愿者,但是可以承担很重要的岗位职责,自身也十分自豪和光荣,赛后也有很多领导和老师称赞我,我很开心,也和很多场馆领导还有老师成了很好的朋友,概括来说八个字:刻骨铭心,不虚此行!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