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诗证史”中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18
□刘学正
作为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唐诗是众多诗人智慧的结晶,而在其绚丽多姿、风格迥异的字里行间,也记载着唐王朝的更迭变迁。近日阅读了学者常华创作的“去唐朝”,作者把研读唐诗作为探讨唐代历史文化的通路,以诗证史,从一首首绝句、律诗、乐府诗出发,发掘诗句所独有的时代特征,力图通过对当时政治景观、文学生态、社会风俗的“复原”,再现近300年的大唐气象。
书中所引用的唐诗,好似一枚枚“投石问路”的石子,石落而“路”显,再配以平实紧凑的随笔评说,便让波诡云谲的时代变局、动人心魄的家国情怀、鲜活立体的芸芸众生,由尘封的历史中缓缓而来。以唐诗为羽翼,常华“穿越”时空,梳理史书的蛛丝马迹,表达个人见解,通俗又不失深度。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李世民《还陕述怀》)从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到年仅17岁的唐昭宣帝李 被朱温鸩杀,《去唐朝:帝王和帝国事》梳理了唐朝政治格局初构、成熟、崩塌的全过程。“忆昔开元全盛日”的盛唐,“雨霁霜气肃”的中唐,“飒飒西风满院栽”的晚唐,这其中有着太多的辉煌、博弈与无奈。常华引用李世民的《望送魏徵葬》《出猎》,阐述贞观之治开创者唐太宗理政前后的差异;引用杜甫的《忆昔》、李商隐的《思贤顿》,反映出唐玄宗在不同时期的施政作为。王朝的沉浮起落,诗句的抑扬顿挫,吹动起裹挟在史册里的猎猎风声。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诗的阴晴和风雨,关乎诗人的悲喜和意趣,《去唐朝:诗人和人间世》侧重审视唐代诗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勾勒出群星闪耀的文坛盛景。“当(滕王阁)一次次重建彻底消磨掉王族的符号,登阁雅集的人们便不再关注华丽的蝶变和矫情的舞蹈,而是开始呼吸弥漫阁中的书香,找寻那颗坠入江中的星。”这是对王勃的追思;“这位喜欢吟咏月光的诗人,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真正的皓月当空,朗照千里,对于李白,却是一个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幻象。”这是对李白的凭吊;“朔风冷月之下,那个策马突围的诗人,那个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的幕府小吏,在千年以后,已经放大成一个逐梦前行的影像……”这是对岑参的感慨。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有唐一代,堪称多元文明交融、渗透的大容器,《去唐朝:众生和烟火气》从食粥、饮酒、品茶等生活场景入手,深入具体而细微的事物,试图重构其时活色生香的社会生活图景。书中写道,除了传统米面,多元化的副食品丰富着唐人舌尖上的享受,比如蛤蜊、鲍鱼、海蜇等南方海味,已逐渐被北方人所钟爱。而在唐人的饮食结构中,外来食品已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胡饼的风行,只是唐人饮食“胡化”的一个缩影,随着“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从西域传来的许多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
翻阅唐诗精华,感受王朝律动,谛听市井喧嚣。常华以百科全书式的唐诗为载体,诠释出唐史的跌宕壮魄、气势如虹,唐人的刚健奋扬、开放包容。这种豪迈的大唐气象,也激励后人坚定文化自信,饱含深情地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