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澳门之味》:
以美食之名 探文化之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1-12
□本报记者 张雪娇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多年前,一首《七子之歌》拨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弦。时至今日,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在中华大地上响起,仍会让人内心泛起层层波澜。
日前,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2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联合制作的大型4K人文纪录片《澳门之味》在央视综合频道、纪录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以及大湾区之声粤语广播等总台多个平台播出。该片全景式记录了全国及世界各地美食在澳门落地生根、共融再造的故事。
共享:互鉴互融感悟多元文化
“以咫尺之地,通九万环球”,独具特色的澳门美食由此而生。随着“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澳门也成为继四川成都和广东顺德之后,第三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美食之都”的中国城市。由此可以看出,澳门美食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一类食材、一种餐肴,而是在历史、人文、情怀的助力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澳门之味》共4集,分别为《Made in Macau》《好食不过澳门街》《餐桌的年轮》《恋曲1999》。节目中,传统的澳门小吃在百年时光流转中传承发展、历久弥新。从最初葡国菜与澳门本地菜的结合,到完成大航海时期西方与东方的串联,时间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的澳门味道,也让澳门美食逐步发展为中西方口味融会贯通的代表。
纪录片《澳门之味》以美食之名,观照澳门数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凸显“世界美食之都”的独特魅力和人文风情,并由此折射出澳门在新发展格局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同时,站在世界的高度寻找食物与人的关系,追溯错综复杂的人类迁徙足迹留下的鲜活文化遗存,探究了食物背后的深厚历史和多元文化。
历史并不代表老旧,而是风味传承的根基。顺流珠海一衣带水的粤菜底色,航海文化影响下中西混搭的土生葡菜,随航线沿途而来的亚洲风味,情感相牵的内地特色……历经沧桑冷暖,每一道菜肴都被赋予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重量,以饮食文化映照澳门百年历史演进长河,折射出了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共情:于烟火处体味人间温情
诱人的美食背后,总有故事不断发生。透过美食能看到其中不断流转的历史、社群和情感。《澳门之味》以平实的人物故事、精致的叙事方式、动人的台词解说将街头市井的烟火味道和质朴真挚的人文精神引入到食物当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得知,为生动呈现澳门的独特魅力,摄制组历时一年多,深入大街小巷,对300多家澳门大小餐厅进行了详尽调研,最后精心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及故事呈现出来。
片中,葡萄牙人阿曼诺和中国妻子唐丽霞围绕美食的浪漫相遇、90岁依旧坚持每天晾晒虾酱的不变匠心、逐一掌握“妈妈的菜单”的罗沛婷对家族传统的耐心传承、疫情期间坚持开店的80岁婆婆与儿子的天伦日常……食材与食材的碰撞交融背后,都是人与人、与文化、与国家、与世界的勾连。正如澳门这座城市,方寸间包容的不只是多元的文化,更有相守相助的人间温情。
在这部纪录片中,展现的不仅是这些食物带给人们的味蕾诱惑,更能深切体会到每个人对生活的热情,感受到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一国两制”制度下澳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守正创新的生活智慧。
共建:齐心同筑发展之道
以当地美食为切口,《澳门之味》通过具象展现澳门人民生活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并着重凸显了在经历疫情的磨难之后,澳门人民因为背靠强大祖国,依旧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巧妙地体现出澳门同胞对澳门回归后社会发展的认可,对“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认可,从而弘扬了爱国爱澳核心价值。
同时,该片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与百姓最为密切、生活气息最为浓郁的美食文化生动反映“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以澳门视角抒写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展现了新时代下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象。
多元文化齐荟萃,血脉相连一家亲。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飞速发展,以澳门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文化格局和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有着重要作用。《澳门之味》从“味”出发,以“味”论道,论好了澳门多元发展之道,论好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之道,论好了澳门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道,通过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