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构建一体化移动平台

法治类APP怎样“杀出重围”

作者:杜一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1-11

  □本报记者 杜一娜

  2021年12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2021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自主研发的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2.0版成功入选“网络内容建设类”创新案例。

  这时,距离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上线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两年来,该平台锚定“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垂直社交”模式,以法治新闻为吸引点、诉讼服务为支撑点、法律共同体构建为立足点,在激烈竞争的传播市场中出一条法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

  定位明确 特色突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垂直社交

  在APP过剩、用户喊手机内存吃紧的传播环境下,行业媒体要不要建自己的APP?

  对此,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守增介绍说:“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最高法院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总社党委认为,这对行业媒体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接下的问题是,在法治领域,什么样的APP才能在网友手机占据一席之地?传媒总社进行了深度思考:法治媒体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可读;人民法院提供全面的线上诉讼服务,可用;法律职业具有共同理念价值,可聚。于是,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垂直社交于一体的天平阳光移动平台应运而生。

  天平阳光平台开设三大板块,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垂直社交”的运营模式:

  ――“新闻”板块以全国四级法院为主体,依托“天平号”第一时间发布海内外重要法治新闻,涵盖时政、案件、审判、司改等内容类别和各种新闻体裁。

  ――“服务”板块内含天平学院、天平党建、四大司法公开平台、中国移动微法院、法律检索、公告发布等司法服务。

  ――“法律圈”板块汇集法律人的声音,支持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自由表达。

  明晰了平台架构,找准了发力点,天平阳光平台迅速成长起来。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3295家法院入驻天平阳光平台,注册用户近20万,下载量超120万,平台已初具规模。

  深度融合 内容为王:打造人民法院新闻宣传主阵地

  优质内容永远是媒体最具竞争力与吸引力的产品,但在全媒体时代,好内容是融合生产出来的。

  人民法院传媒总社新媒体部主任赵刚介绍,天平阳光如今成为融合生产的“重要一极”。“总社拥有《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杂志、中国法院网,包括天平阳光在内的新媒体矩阵、影视中心等,在重大报道选题上实行一体化统筹指挥,统一调度上述媒体终端的采编力量,生产文字、图片、视频、H5等多媒体产品,坚持在天平阳光平台首发。”

  2021年,传媒总社推出建党百年“追寻红色司法足迹”和建党百年百位法院人物报道,最终生产了一批优质文章、照片图集、现场视频、系列海报、动画漫画、H5等多媒体作品,并在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天平阳光以及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第三方平台广泛分发,《一张用来糊墙的纸片,竟是“镇馆之宝”》《“一女三嫁案”,马锡五是这样判的》等多篇文章被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澎湃新闻、中国普法、行业之声等媒体转发,融媒报道全网阅读量达1.04亿。

  在行业系统层面,天平阳光成为人民法院新闻宣传主阵地。全国3295家法院入驻,累计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融媒体新闻稿件125万余篇,第一时间推送法院系统大案要案、先进典型、改革创新等优质内容。目前已经形成以最高人民法院账号为引领,各级法院账号全面覆盖、全时响应的融媒体传播矩阵。与全国80多家中央、政法和省级新闻媒体实现供稿合作,实现各大权威平台的海量时政法治新闻智能抓取,即时个性化推送。

  与此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和提高技术水平,确保内容安全。通过机器学习改进算法模型,对全网存量稿件和新增稿件进行“智能+人工”校对审核,实现内容全程管控、全程溯源、实时查改,保障内容安全。

  功能丰富 服务优先:构建诉讼服务与线上学习新场景

  北京用户“呦哟鹿鸣”打开天平阳光,进入服务板块的“失信人地图”,屏幕显示:“当前范围内有9个失信人”。

  “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信用状态,关心身边有没有‘老赖’,‘失信人地图’满足了这个需求,无论创业经商,还是交友,都用得着。”该用户表示。

  “让人用得着”,正是天平阳光相较于一般的媒体APP最大的特色。

  张守增介绍说,人民法院一年审理案件接近3000万件,庞大的当事人群体需要调解、立案、审理、拍卖等线上诉讼服务。天平阳光以“一机在手、服务全有”为目标,集成诉讼服务功能,吸引和留存群众,服务了群众,活跃了平台。

  传媒总社网络部副主任董永霞介绍,天平阳光集成人民法院自有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接入四大司法公开平台、法律法规查询、法院公告发布、执行监督举报、网络拍卖公告、诉讼指南、文书模板、“失信人地图”等10余项服务。同时,全新接入“中国移动微法院”,用户可一键直达自己所在省的分平台参与诉讼事务,有效实现了诉讼全流程一站式线上办理。

  面对法院干警这个核心用户群体,平台探索“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党建”模式,设计开发了“天平学院”和“天平党建”,着力打造法院干警互联网学习新园地。

  在“天平学院”,民事、刑事、商事、行政、法律实务等五大类别2000余部课程视频,民法典、政法实务讲堂、法律科技大讲堂等五大专题600余部课程视频,均能在天平阳光平台看到。

  “天平党建”智慧党建系统,基于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实际开展内容建设和功能建设,实现与全国四级法院党组织之间的联建共建、联动互动。目前已上线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红色文化等10个专题内容,上传党建学习视频260余部,为政法队伍加强能力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注重运营 深耕用户:建设法律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随着数字文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优质法律数字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法律圈微博大V“小议国事”在天平阳光开设同名天平号,他说:“天平阳光聚焦于打造法律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一点正是吸引我的原因。”

  像“小议国事”这样的优质内容生产用户,天平阳光还有许多。

  天平阳光开启UGC模式,打造“法律圈”,吸引时政、法律、文化领域等专业人士入驻,着力建设一个法律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在实践中,天平阳光通过一步步摸索,也走出了一条深耕用户的创新之路:

  ――激活核心用户群体。法院媒体的用户圈层,广义上说包含懂法、用法、“看”法的所有群体。但实际中,因法律内容理解门槛高,专业性强,传播范围常常受限。

  对此,传媒总社找准目标,针对与法院工作联系密切的人民调解员群体,在天平阳光开展“我的调解日志”随手拍活动。从2021年6月至12月,共有来自31个省(区、市)的792家法院、4676位调解员参与活动,发布调解小视频27178条。至此,法院特邀调解员全体成为天平阳光APP用户。下一步,传媒总社还将继续探索陪审员、律师等其他与法有关群体入驻使用平台。

  ――抓住心理需求引关圈粉。“金法槌奖”双微电影节投票,两周内拉新用户2万余人;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奖竞答,一周内拉新用户3万余人……“流量密码”被参透?事实上,这些活动瞄准用户需求精准出击,便能在短期内迅速见成效。

  “金法槌奖”双微电影节展播与投票活动借助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再设定投票规则:朋友圈分享页每次只能投2票,天平阳光APP内每次可投10票,从而有效让用户主动下载并持续使用。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奖竞答活动也采用类似机制,借助人际关系传播后,引入天平阳光APP内参与答题抽奖。

  此外,天平阳光还举办了冬季绘画大赛、党建有奖竞答等活动,有效提高了用户数。

  ――释放用户的内容生产力。广大法院干警是天平阳光最核心的用户群体,法院工作是天平阳光宣传主阵地的内容基石。为进一步激发自媒体用户生产效能,2021年4月,平台组织开展“天平杯・随手拍”大赛,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法院人、法院事的精彩瞬间。全年共发布展播作品近300条,来自法院、高校、社会各界的人士广泛发稿,既有山河湖海,也有人间真情。作品也采用全平台分发模式,进一步提高活动传播力和影响力,全平台阅读量超1.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