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融: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

作者:王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1-11

  □王平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各行各业发展各显大思路、大手笔和大突破。

  从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到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再到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媒体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目标更明确、路线更清晰、改革更深化、任务也更艰巨。

  从2014年开始,过去的8年,传统媒体人付出了、奉献了,也或多或少收获了经验。新的一年,大家已经越来越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真理。只有具有不忘为群众而生,因群众而兴,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的初心,才能最终实现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荣光使命。

  故融合之“本”,核心要义是打造地方服务群众、治国理政的新平台,建构群众不想离开、也不愿离开的渠道。

  明白了这个朴素的大道理,我们就需从目前的症结中寻找相应的对策,以此更加聚焦努力前行的方向。

  展望2022年,媒体深度融合传播工程唯有深化内部改革,痛定思痛,刀刃向内,突出问题导向,全面加强“深融大厦”的施工图顶层设计,发扬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以深化改革,推进深度融合,才能进一步激发媒体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品牌力。

 

  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打造用户不想离开的新平台

  【问题症结】 很多传统媒体“肉体”在互联网时代,“身”穿互联网“外衣”,喊着互联网口号,灵魂和骨子里却仍然干着传统模式的“活儿”。

  【解决对策】 构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媒体融合转型,表象是传播力,实质是用户力,一切不以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为根本的理念、技术、方法、手段都是假融合。传统主流媒体需整合当地资源,把党的政策制度制定权的优势转化为党媒事业发展最大增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一是如何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和服务矩阵,提升“四力”工程;二是如何从单纯的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将媒体服务与党建、政务、公共和增值服务领域深度结合;三是如何打造社区信息枢纽工程,把群众的生活服务、社交传播、教育培训嵌入到日常媒体+服务之中,实现媒体与用户之间新连接。

 

  重构让一支队伍服务多个平台的一体化组织架构

  【问题症结】 缺乏互联网平台思维、用户思维和流量思维,为了改革而改革,不涉及流程再造,改革只是隔靴搔痒,新机构只是老机构的重新归类叠加而已。

  【解决对策】 一是如何统筹推进传播体系一体化和组织机构一体化,优化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狠下决心破除各采编部门的藩篱,破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整体架构;二是以互联网思维、方法和手段来重构内部组织架构,如成立创意产品中心、数据运维中心、群众服务中心、社区事业中心等等,把这些功能定位和媒体自身人员编制、在岗人员情况结合起来,全面规划设计媒体融合与转型改革的总体构架和内设机构,包括内设部室(科室)和工作人员岗位,以及各部门、岗位的具体职能和人员数量配置办法。

 

  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问题症结】 许多传统媒体基本是“新瓶装旧酒”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所以越融效果越差,很多至今连融合方向都没找到。

  【解决对策】 媒体深度融合建设重在移动端传播,融媒体的形态是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第三方商业平台。建设和发展这样一个全媒体制作生产和传播矩阵,要走好整合、融通、拓展、转制、发展这五步。新闻产品的投放除了“跨介质”传播(广播、电视、纸媒、网络、手机)外,还将“跨平台”传播(有线平台、卫星平台、无线平台)。各端口除实现“统一交稿、统一审稿、统一发稿、统一考核”的技术分发平台外,需打破端口壁垒,实现“稿源共享、产品互通”。尤其重点要明确融媒体各终端定位和发布顺序,指挥中心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和媒体矩阵、服务矩阵和政务矩阵具体操作规范。

 

  实行“三合一”考核办法,兼顾从本地实际出发

  【问题症结】 很多单位不敢去考核。说到底,如果考核总是不去“得罪”不干活的人,那就一定“得罪”了干活的人,让大家向不干活的人“学习”。

  【解决对策】 落地“基础工资体现工作保障、绩效工资体现工作数量(任务量)、绩效奖励体现工作质量“三合一”考核法。

  推行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员工工资,而是让员工在了解绩效意义的同时实现更好收益。小到员工可以自己计算个人的绩效工资,让他们有可见的利益动力。这比讲任何大道理都更深切。特别提醒,推行绩效考核一定要本土化,因为每个地方党委政府落地政策不尽相同,文化和人文环境也不一样,所以切忌任何形式的照搬照抄,不然很容易出问题。故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地,才能实用有效。

 

  用户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

  【问题症结】 许多传统媒体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与用户连接失效。特别是在互联网媒体的猛烈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不仅很少有年轻受众,老年用户也在大量流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老年移动端用户增长迅速,截至2021年6月,50岁以上占比达28%。

  【解决对策】 得用户者才能得天下。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必须走好这三步:第一步是用户注册,塑造媒体与用户关系;第二步则是粉丝养成,调动用户参与线下沙龙、圆桌论坛,培养粉丝;第三步是会员服务巩固社群。

  一切的布局都要围绕用户的战略去开展,以服务为核心,以互动为动力,以用户关系为传播机制,以“新闻+服务”为新商业模式,精准培育媒体的核心用户、目标用户和普遍用户。

 

  紧扣新闻资讯、政务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生活服务主线

  【问题症结】 传统媒体的问题是没有流量。没有流量的媒体,就是没有用户的媒体。流量对于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游客对于景区、顾客对于一个商场的重要性一样。假如媒体没有打造起自己的流量平台,那么就没有用户,也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广告定价权、更没有收益和影响力。

  【解决对策】 未来商业,无社群不营销。媒体作为服务产业,紧扣新闻资讯、政务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生活服务这一主线,进行垂直领域和区域性的“新闻+服务”平台化探索。在服务方面,加快垂直性、专业性资讯类媒体的科学合理布局,广泛开发了针对政务、旅游、医疗、体育、餐饮等各细分领域的专业资讯服务产品,推动了传统读者向数据用户转型。通过分众化的精准营销,加快推动以互联网产品为中心的传媒资讯生产、传播、经营模式创新,将服务落在实处的同时,取得受众的信任,赢得市场的认可。

 

  技术要为我所用、于我有利、由我来管

  【问题症结】 迷信高科技,迷信新设备,不懂技术却唯技术论。以为只要上了一套全新设备系统,似乎所有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解决对策】 一是积极参与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信息化项目建设,开发社会治理大数据,不断增强自主可控平台的聚合能力,丰富政务、民生信息和服务、社交功能,将生存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利用新技术,重塑采编流程,建设平台终端,推出全息化、可视化及沉浸式、交互式新闻产品,丰富传播形态、传播样式。确保技术为我所用、于我有利、由我来管,打造媒体资源数据库、提升内容生产力,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避免一味追求最新、最尖端。

 

  成为地方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

  【问题症结】 “大数据”已经成为新的时代主题词。海量级的数据催生了海量数据的搜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与运用的全新技术体系,传统媒体更需把学习力变成生产力,提升驾驭时代发展的真本领。

  【解决对策】 一是传统主流媒体应当去主动拥抱智媒体,顺应新形势,从单一的内容制造商向高端智慧服务提供商转变。要建设智库型媒体,为政府、企业、个人、行业提供媒体专业的智库服务,探索基于“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融合之道;二是打造现代传播能力,重建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积极搭建互联网+政府、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生活等平台,做智慧城市运营商,为城市提供政务、公共、民生、增值等服务。

 

    (作者系杭州融道智库孵化器董事长兼总裁,曾任萧山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杭州凡闻大数据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