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出版与党的诞生成长相伴相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31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党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出版活动一直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壮大相伴相随,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历程。
一、编译出版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密切关联
出版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密切关联,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出版,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就不可能产生中国共产党。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帮助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而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植根于人民之中,站在人民的立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历史进步方向。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
1.五四运动前后的出版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出版业属于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科学理念引导人是出版工作肩负的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出版工作先行的产物。在五四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就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代表性的出版刊物和人物有:1912年前,《新世界学报》《民报》《天义报》等发表了大量的马克思的文章,如《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等;1915年,以陈独秀等创办《新青年》为标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1918―1919年,李达陆续翻译并 版了《唯物史观》《社会问题总览》《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并撰写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等文章在国内发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1919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分会创办的《南洋》周刊,内容涉及到社会主义理论,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创刊,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李大钊亲自担任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月刊的编辑主任,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由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积极介绍和宣传十月革命引起的新思潮。
2.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出版物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1920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多种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等,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1920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了最早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党内机关刊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它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树起“共产党”的大旗,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主张,围绕着“为什么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党的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宣传。
3.《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年夏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后各地诞生了一批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共产党、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二、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图书的出版与传播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仅有党员57人,而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党员人数达到448.8万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全会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这次大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原则,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版工作始终站在最前沿,发挥了传播思想、启悟大众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勇气,撰写了一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著作,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代表性的著作有:
《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1925年12月,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1927年,毛泽东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3年撰写了《才溪乡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从实践观的角度强调了调查研究的意义,要求我们在中国革命中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矛盾论》(1937年)和《实践论》(1937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1938年),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它清楚而又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等著作,推动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1939年年底1940年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此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系统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前途等,回答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和未来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中最具创新性的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过程中,成立了一批红色出版机构,主要有中共中央出版局发行部、中央印刷厂、军委印刷厂等。1944年5月,由邓拓主编的五卷油印本《毛泽东选集》由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此外,还有《群众》周刊(1937)、《新华日报》(1938)、《新中华报》(1939)、《解放日报》(1941)。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手无寸铁百万兵,力举千斤纸一张”,足见出版物在革命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1939年7月,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既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著名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真正做到“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