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吉林广播电视台电视消息《吉林首次遭遇台风三连击 “梨树模式”扛住了》:
独特视角拍出灾害新闻新高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3
□本报记者 张席贵
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薄凯文(中)、记者毕可佳(右)在田间地头采访农民。
吉林广播电视台 供图
轨道高度579公里,利用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百万亩玉米示范区在台风过后的长势;在地下黑土地剖面1.2米,记者跳进“坑道”,通过摄像机拍摄玉米根须抓地的深度和宽度;地面上,记者多次走进田间地头,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采访。吉林广播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消息《吉林首次遭遇台风三连击 “梨树模式”扛住了》,近日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一次集全台之力,融科技、农技、新闻专业知识等方面于一体的采访,是一次对记者践行‘四力’的全面检验。”这一点,是报道团队的共识。
在“梨树模式”中选定主题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视察黑土地保护利用情况。他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吉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谢荣、副总编辑孙宝泉带领新闻中心策划研究关于黑土地保护的新闻选题,明确提出要求、组织落实,并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创作。
“梨树模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与《吉林首次遭遇台风三连击 “梨树模式”扛住了》报道主创人员薄凯文、吴晓昕、张傲然、毕可佳、李永飞、许南等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据报道团队介绍,“梨树模式”是将各项保护性耕作方式整合起来的农业技术。秋收时将秸秆覆盖还田,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春耕时采取轮作、少耕、免耕等办法,减少耕层破坏,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效果。“梨树模式”研发基地已实施保护性耕作14年,实验地块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增至100条以上,土壤有机质增加1.68%,玉米根系下扎深度达到1.2米。
“梨树模式”显著地提高了黑土地的抗旱、抗涝、抗倒伏能力,能够使黑土层的退化大幅度减缓,让黑土不再变薄,土地变得越来越肥沃。
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显示,“梨树模式”种植地块玉米受风灾倒伏面积占播种面积的2%,而常规种植地块玉米的倒伏面积达18%。梨树县公布的一组测产数字更是令人振奋,13万公顷示范田平均亩产超900公斤,预计比常规种植地块增产10%以上。
“在做好一桌大餐之前,先把材料准备齐。基础功课做得扎实,是报道能够出彩的前提。”报道团队介绍,在玉米机械化收割尚未展开之前,大家就来到梨树县进行调研,主要目的是摸情况、兜线索、踩好点。
“好新闻的由头,有时候甚至可能就是一场天灾。”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三组制片人吴晓昕对记者说。去年8月27日到9月7日,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吉林连续遭遇3场台风袭击,最大阵风达11级,作为一个内陆省份,这是史无前例的新闻事件。其中,台风“巴威”过境后,记者张傲然立即给梨树县农业部门打电话,听说庄稼没受影响后异常兴奋。随后,台风“美莎克”到来,主要影响吉林省东部地区,梨树县地处中部粮食主产区,影响不太大。没想到,台风“海神”来势汹汹,对吉林全境造成影响。“海神”即将登陆吉林时,张傲然又打电话询问庄稼状况。当时预判不乐观,主要是两场台风过后,连续降雨,土壤水分饱和度比较大,台风吹过的时候,庄稼的根抓不住土地,容易发生倒伏。
事实也是如此。梨树县受灾较重,许多地块的玉米发生大面积倒伏,那几天大家的内心都很纠结,如果采取“梨树模式”种植地块的玉米倒伏了,这条新闻就得重新架构了。没想到,“梨树模式”还真扛住了。周边毗邻地块玉米都倒了,但“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倒伏得很少,3场台风过境,玉米依然直挺挺地长在那儿。
“梨树模式”为什么扛得住?报道团队带着这个疑问去深入采访,对比3场台风过境前后的玉米倒伏情况,对比“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和普通模式种植的玉米倒伏情况,再加上专家解读玉米根系为何会深扎于地下,以逻辑上的层层递进揭示了新闻报道的主题。
克服困难抓新闻亮点
“标题中这个‘扛’字,恰恰也是我们采访中最大的困难。一个‘扛’字折射出两个侧面,一是需要采访没有采用‘梨树模式’的农民同期做对比;二是需要展现‘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最饱满、最硬挺的状态,来体现这个‘扛’字。”在谈到采访困难时,记者毕可佳坦言,这两方面确实困难不少,为了等待玉米最饱满的成熟期,他和记者李永飞等人耐心等待了一个月才开始动手拍摄。其间多次前往梨树县,寻找最有代表性的画面。仅仅资料画面就拍摄了240分钟,最终选取了3分钟;采访中要体现“梨树模式”扛住了,关键是对比。然而,采访玉米倒伏的农民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农民受灾了,本身心情就不好,愿意接受采访的农民并不多。但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后,采访团队还是采访到了10多个农民,谈出对“梨树模式”的直观感受――一句“一个站岗的没有”,形象地表达了倒伏玉米与采取“梨树模式”种植玉米的差距,一个“扛”字也站住了脚。
说起这篇稿件的采写经验,报道团队介绍说,记者在片中巧妙地做了两次对比。第一次是利用远在太空的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卫星图像,对比台风过境前后的玉米倒伏情况;第二次是利用航拍设备,对比“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与普通模式种植的玉米倒伏情况。报道中,还有拍摄地下黑土层截断面玉米根系和黑土层厚度等画面,这种从天上到地下的独特视角,堪称精妙。
这篇消息与以往新闻的最大不同,就是采用了调研式采访。不是带着主题下去对号入座,而是深入田间地头,挖掘“梨树模式”的经验与做法。这样收集上来的素材特别鲜活也特别真实。也恰恰是因为报道团队敏锐抓住“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能否扛住台风、获得丰产这个疑问,深入采访,才使这篇时效性强、话题关注度高的重磅新闻应运而生。
报道团队先后走访黑土地保护方面的专家、农业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和农民,最终把方向确定在对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上。
在呈现方式上,报道团队始终在寻找一个独特的视角,而且这个视角必须是吉林特有的。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薄凯文冥思苦想很多天,突然想到用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影像来“看”秋收,这件事以前没有人做过,独特的视角和宏大的主题相呼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想法得到台领导认同后,他向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寻求技术支持,并成功调取到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的卫星影像。
“这篇报道获奖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薄凯文告诉记者,在片子的采访过程中,台领导多次提出修改意见,报道团队不仅多次往返梨树县拍摄,而且改动每一个字时,台领导都在字斟句酌地帮助把关,使得这篇报道在专业水平、现场表现力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