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抖音发布《知识的普惠2.0――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短视频有助于网络社会形成知识风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1
《知识的普惠2.0――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知识是人类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知识获取方面,截至目前,抖音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6.6万亿、点赞量超1462亿、评论量超100亿、分享量超83亿。这其中,仅过去一年,抖音自然科普内容累计播放量达330亿,环比增长144%,累计点赞量达7亿,环比增长97%……由此不难看出,短视频正促成用户从漫无目的观看视频向主动学习、深度探究知识转变。短视频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正让知识超越时空限制,在不同代际、不同领域间以简洁的形态传播和扩散。可以说,受众对知识的渴望也正反向引导着创作者的创作方式。
11月2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抖音发布《知识的普惠2.0――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抖音的带动下,短视频行业自2019年起展开从“娱乐化”向“知识化”的生态转型。内容行业主动的升级转向,正助力网络社会形成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知识风尚。
知识普惠是知识“走向社会”的过程。《报告》分析,短视频平台一方面降低了公众接触知识的门槛,一方面以生动形式丰富了知识表达的路径,让知识的创作和传播更为便捷。为发挥短视频知识传播优势、服务全民知识素养提升,2019年3月,抖音联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发起知识普惠行动“DOU知计划”。
此后,37位两院院士、过百位专家学者、中科院12家下属科研院所、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加入计划。截至今年8月,抖音平台知识创作者超1.5亿名,他们创作的知识视频超10.8亿条。科学权威、严谨精确的专业化知识视频,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个人化知识视频,都能在抖音找到自身定位、赢得用户喜爱。在“DOU知计划”启动前,抖音上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为3500亿、点赞量为125亿。
《报告》注意到,在抖音知识视频评论区,出现了136万次“学到了”的感慨和254万次“懂了”的欣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认为,这些数字是用户对于能足不出户,且以极低的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多种知识的满足,是用户对于“DOU知计划”的正向反馈,更是短视频平台知识属性上升、娱乐属性下降的标志。
“知识的普惠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普遍传播,更能从深层次激发人们的现实行动,而全民知识素养的提升,也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实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短视频与知识传播课题研究组成员俞逆思表示,梳理过去一年短视频知识传播概况后可知,短视频知识传播已体现出精益化和立体化两大特点:精益化体现在赛道区隔特征明显,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专业机构加入到知识创作分享的过程中,提升知识生产的整体质量;立体化则体现在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
为激励知识内容创作,在产品功能层面,抖音开发视频合集功能、提供短中长多种创作时长选择、鼓励视频与直播相组合;在内容运营层面,抖音持续组织短视频科普大赛及“院士开讲”“抖音公开课”“全民普法”等知识专题活动;在用户运营层面,抖音针对知识创作者提供短视频知识创作手册、短视频知识框架体系等工具,服务知识创作。
平台的实际动作,既服务创作者的知识分享,又促进用户的知识获取。以高校类知识机构为例,1295所高校共在抖音开展800场知识直播,帮助6300万用户学习大学精品课程。参与分享传播学内容的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表示,这种全新的知识交互场景,加速了知识网络的碰撞流通,让每个人都能共享知识精华。受众的反馈,经常会给下一轮知识分享提供思路和灵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重新回到生活,这一点是短视频知识传播中的突出特征。”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院长王丽娟表示,短视频知识传播一改传统意义上人们对知识的认知,是一种鲜活有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传播路径,它让知识有了烟火气,让知识的传播、分享和学习充满快乐。
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短视频知识普惠应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着力解决创作模式同质化、知识视频过度商业化等潜在问题,同时着重扶持培养用户深度思考能力的内容,进一步巩固知识普惠成果。
短视频为知识传承带来新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昶
对知识的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需求,已成为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知识风尚不断深化,将有益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去年以来,由于疫情影响,停课不停学的举措进一步把我国青少年知识习得推向线上,借由抖音短视频学习知识也成为常态。可以说,短视频的潜力不仅在于休闲,更在于知识传播,后者已成为短视频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短视频的出现让知识传承有了新的方法和路径,知识进一步批量生产及分发的同时,提升了知识普惠的效率。
此外,短视频知识传播能对标青少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日常消费习惯,尤其契合青少年课余时间对非体系化知识的兴趣。此外,他们还能通过社交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一旦青少年对某一知识领域产生兴趣,他们便能在短视频平台寻找到丰富的拓展内容,进而产生线下深度学习的意愿。
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主体差异性令人期待
□北京大学教授 俞虹
疫情暴发以来,短视频已成为知识普惠的重要路径和窗口。在知识传播类别中,它与依托网络的其他方式相比,具备自身的鲜明特征――知识传播主体的类别化。从研究角度出发,我认为应当更聚焦于传播主体本身:在网络传播过程,尤其是短视频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复杂性较为突出,一方面是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许多非专业或非教育者的创作者也来到抖音平台。传播主体的类别化导致传播结果的差异性,这也是知识传播中令人期待的。
我记得2019年记者节时,人们就在讨论“短视频之后又将出现什么”,但实际上,短视频的“短”本身就意味着其必然带来更多向发展,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尤其如此。同时,在更多向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有更多前瞻性、对比性的思考,以及对受众和传播者更为细分的内容出现,短视频知识生态也将更为丰富。
让知识在短视频里有声有色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潘知常
《知识的普惠2.0――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短视频提供了极佳的知识参照。在我看来,短视频主要有三个特点,即传播特色让人眼前一亮、传播内容让人怦然心动、传播方式让人身临其境。过去的知识传播“可读但不可见”,而短视频让我们既能听见,又能看见。
就传播方式而言,短视频要理直气壮地坚持短,因为短正是其基本特色;此外,还要延伸互动,正是与用户的互动问答等延伸、双向、立体的互动,让知识普及广泛深入。
知识如何在抖音里“抖”起来、如何在短视频里有声有色?我认为,一方面,高知创作者来到短视频平台进行知识传播的数量持续增加,让过去的“冷知识”转变为如今的“热传播”。老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很多时候往往被体现为文凭或分数。但现在我们发现,很多人真正从心底觉得知识在转变为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
另一方面,短视频呈现出知识领域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如火如荼,知识领域应怎样配合,或者怎样呼应时代强音?我们其实已在短视频领域看到了新的可能――知识被更广泛地关注,这正是来自抖音的创新。
不再“遥不可及”,短视频让知识充满“烟火气”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人文传媒学院院长 王丽娟
短视频的知识传播让知识有了浓郁的烟火气息。知识这一概念不再只有枯燥、神秘、高高在上、威严的刻板标签,呈现出生活化的鲜活样貌,而这种生活化正通过形象化和趣味化在大众面前呈现。
我们看到,在抖音平台,有共同爱好或者生活需求的人可以不分专业、年龄、性别、地域,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聚拢在一起。它形成垂直传播链条,也形成独特的知识圈层、网络社群,人们在此相互交流、商榷,甚或通过互动和反馈来达成对特定知识点的丰富和创新,这正是短视频在知识传播中最大的优势。
对受众而言,呈现在面前的知识不再是纯理性的、苍白的概念,而是感性且鲜活的过程。这种感性化的传播,需要传播者把内容做得更具趣味性,譬如把枯燥的知识点处理为场景、故事……在短视频平台上,知识的习得变成一种快乐的过程,而非严肃甚至严苛的行为。
当下,短视频完全可以自觉走入社会文化的宏观版图中,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品质、拓展短视频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由短视频实现知识普惠的愿望,让来自“草根”的知识传播对传统知识体系有所反馈,为实现全民普惠的知识新时代贡献力量。
知识表达+共创共享,短视频让你我“手拉手”
□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虹
在人们以短视频记录、分享知识的过程中,知识传播的生态正悄然发生改变――更广的连接、更深的触达正在实现,更大的创造力已被激活,更广泛的知识创新基础也被稳固。
我们看到,短视频信息传播促成新的表达语态。譬如就知识的传播者而言,他们在抖音平台关注到文化群体中的多元受众,知识的边界被大大拓展;就传播本身而言,视频涵盖了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系统,可以降低由单一符号局限性引发的歧义。此外,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功能使知识交互增添“新玩法”,带来更好的接受体验,知识的讲解尤其通俗易懂,又能充分为休闲时间所利用,渗透范围由此更加广泛。
短视频连接的知识传播网络中包罗了各行各业,也包罗了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就此呈现。更重要的是,知识以“多声部”的方式来传授,它有利于多点呈现和合意达成,也营造了一种可闻可见的空间。如果我们将知识传播的本质看成一种情景或场景创造,那么,短视频具备将现实世界“浓缩”剪辑为一个个多元立体的场景,以强大的代入能力将各种主体包容的能力。
在我看来,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逻辑,即“知识表达+共创共享”,它让弥合信息沟、情感沟、信任沟的“手拉手”成为可能。当处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短视频将自我呈现在他者眼前,这种逻辑便是共享,便可以借助这一路径跳脱出自己的小圈子,看到他人眼中的世界,最终产生共享的意义。
短视频知识传播价值正在升级
□中山大学教授 张志安
《知识的普惠2.0――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知识传播价值正在升级。在知识普惠的1.0时代,知识进入到短视频平台,以视觉化、趣味化和场景化的形式触达普通网民;在知识普惠的2.0时代,短视频平台对大众知识素养的提升给予更多支持,在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的引领下,网民有机会接触更有趣、更专业的知识,更多大众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创作和传播过程中。
这种积极的转变,一方面是互联网平台不断释放知识价值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知识生产中,使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池更加丰富多元和富有深度的结果;同时,更是短视频平台用户不断增长、平台服务功能日益深化,整个业态升级的结果。
此外,知识传播的方式和形态,伴随着传播的偏向和科技的升级不断变化。在我看来,进入短视频时代,知识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鲜活,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趣味性。譬如,当我们在抖音看到知识创作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会发现很多话题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前沿性,知识的传播也更具互动性。
在运用短视频获取知识方面,我们既能通过短视频获取知识,也能为短视频平台生产更多知识内容,并且通过阅读、对话、静思、反思等方式多元化进行自我提升。当更多知名学者进入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时,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也更加专业,并带动相关知识传播深度不断增加。
短视频让知识“可见”“可用”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江
知识的“可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以往“不可见”的知识和信息变得“可见”,整个社会的知识素养水平正稳步上升。其中,基于短视频平台的知识普惠在中国前景广阔。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18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真正可以被界定为有科学素养的人,即“可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者,仅占我国人口的8.5%。尽管这一比例较前4次调查已大幅提升,但对一个现代国家而言,民众科学素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短视频平台在其中还有很多重要工作可做。
基于观察,我认为知识普惠新模式正在形成。比如基于社交短视频的知识普惠,它注重提升日常生活品质的实用性知识内容传播;比如知识性内容产品中涉及个人成长、职场、心理学等议题较多,上述内容可以帮助人们调整日常生活中的身心状态,而这些知识在以往的传播框架中是不多见的;比如科普正迎来新的春天,许多科普知识的传播和生产实现了“线上+线下”模式,各种小众知识社群也不断出现……只要想学习知识,一定能够在抖音找到同道中人。
短视频知识传播体现大众强烈自主学习意愿
□清华大学副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数据传播
国际项目主任、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 蒋俏蕾
短视频的知识传播提供了不同于以往媒介时代的知识生产传播途径,让更多主体参与到知识传播中,使其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他们不仅可以成为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多元内容形式的提供者,这样的角色变化让参与者主动性更强,短视频应用知识传播样态也更加丰富。
短视频正为知识传播带来重要变革。首先,其使知识传播的空间打破以往既有可能,人们能在愈发多元的空间进行知识传播。尤其应注意的是,短视频社交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以及体量短小的优势,可以服务于人们的休闲时间,学习者可运用原有系统获取知识的间隙到抖音“填补”所需内容,有效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率。
其次,使用者在接纳相应知识内容时,不同情境中产生的作用或者化学反应相当多元。在这样的新范式下,短视频知识传播突破了传统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公共知识体系和个人经验等既有边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纳的知识传播形态更加丰富,体量也呈现爆炸式增长。
短视频的知识传播能够做到全时、全方位,突破了过往知识传播的容量和形态的限制,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这让短视频知识传播有了更多可能。
因此,今天当我们面临“数字原住民”时,通过短视频知识传播的方式,可以将固有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新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多任务处理、多线程思维的特点,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传播的生产和知识传播的接纳情景中,融入到当前数字智能时代新的资源和便利中,真正通过短视频平台有效扫除知识获取门槛。
“知识信息找人”:主动拥抱用户是短视频应有之义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刘俊
互联网空间的海量信息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有这样一组数字:从人类诞生到2003年产生的所有信息量,尚不及当时人们在两天中产生的信息量。由此推算,从人类诞生到2003年留存下来的所有信息量,甚至不及现在一小时的信息量。
在海量的网络世界中,一个作品进入传统场域,它就容易被淹没。如果短视频作品不能尽量让用户看到,其实等同于它在互联网空间“根本不存在”,而这就是信息接收的逻辑及规律变化――从原来的“人找信息”走向今天的“信息找人”。信息是海量的,因此,短视频信息的发布需要了解并掌握用户需求,从而高度拥抱用户。
万众灵感开枝散叶,短视频知识普惠迎2.0时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短视频与知识传播课题研究组成员 俞逆思
从知识门户网站到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知识平台的发展遵循两个坐标。一是知识传播的组织逻辑由知识聚合走向智慧互联,二是知识呈现形式由结构化的正式文本向去结构化的非正式文本递进。
在知识普惠的2.0时代,知识共享场景愈发立体化,知识不再枯燥,而是走入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元、立体的情感体验。短视频平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丰富了用户的知识体系,将知识普惠成效进一步升级。
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我们认为,短视频的知识普惠在2.0时代体现的全新价值,就是对万众灵感的激活。在1.0时代,短视频让知识成为一粒种子,播撒到了森林;2.0时代,一粒种子落地生根,随即而来的便是万众灵感的开枝散叶,让个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知识。
在知识普惠2.0时代,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知识表达的多元化。在抖音,科普权威的知识化视频与个人知识化视频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赢得用户的喜爱。科技虽然不断更迭,但是人的智慧和多元性无法被取代,平台丰富的知识生态,始终为人的多元需求服务。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在短视频平台都能够发挥所长,传播社会所需要的内容。短视频打造的全新交互场景,让知识拥抱社会的千姿百态,呈现丰富的社会想象。
短视频平台正助力知识在网络空间中轻盈地流动,形成网络社会的“知化”效果。它一方面降低了公众接触高质量信息的门槛,当人们无法查阅众多资料,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大部分困惑;另一方面,出于对传播便捷的考量,抖音创作者往往会借助生动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拆解、说明,使用户在短时间内理解视频内容,达到单位时间获取知识量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