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疫中记事》:为时代记忆留一份微小样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1-30
□本报记者 田野
“既有湖北本土作家讲述的抗疫故事,也有甘肃援鄂医疗队员的战‘疫’故事,还有抗疫一线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故事,以及普通人在疫情影响下生活的故事。”2020年2月,《读者》(原创版)特别制作推出了一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围绕上述4个板块,通过一组《疫中记事》的特别报道勾勒时代,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凝聚了力量。
日前,这组温暖人心的稿件入选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名单。《读者》(原创版)主编刘燕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这组特别报道总共16篇稿件,通过文章、日记、绘画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讲述普通人抗击疫情的故事,记录那些勇敢和坚守,汇聚成共克时艰的能量,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体现举国同心,命运与共。”
记录是媒体人使命与担当
“在《读者》(原创版),看到中国故事”,一直是该杂志打造内容的出发点。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出版中心《读者》(原创版)编辑部决定将2020年第3期和第4期合刊出版,制作一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
刘燕介绍说,这是《读者》(原创版)自2004年创刊以来首次合刊出版。策划之初,每位编辑都已居家办公。大家天天只能以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把各自搜集的资料、联系的作者进行汇总整理,不断理清思路,迅速确定了“从杂志风格出发,从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出发,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一操作理念。“通过记录普通人的故事,为时代画像。这是编辑部制作本期特刊的出发点。”
当期责任编辑王飞回忆当时情景时说:“疫情到来之时,全国人民牵挂湖北,牵挂武汉。除了关注和问候,身为媒体人,能做的唯有记录。我们策划、制作这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就是希望为那些日子里平凡人的勇敢和坚守留一份记录,为时代记忆留一份微小的样本。这是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
尽可能保留作者语言风格
为了既能达到预期目标,又能使所选文章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读者》(原创版)编辑部通过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联系,精选出了数十篇该院承担援鄂医疗任务的医务工作者的“战疫日记”。刘燕说:“那些抗疫日记文字并不华丽,朴实而动人。就是这样的朴素和真实,带给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直到现在,那些文章每看一次就忍不住落泪。”
如何将医护人员的日记整理成刊于杂志的文章,考验的是编辑的能力。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读者》(原创版)每位编辑通读援鄂医护人员的抗疫日记,理出线索,先后形成了《愿把青春付前线,不枉白衣加吾身》《樱花盛开时,我们回家》《战疫日记》等稿件。在这些文章里,第一次到武汉的他们记录了武汉的昼夜,写下每日并肩作战却彼此不知长什么样的“战友”,记下武汉人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畅想一切如常后再来武汉……
在刘燕看来,编辑这些稿件时,最需要把握的是作者个人文字风格、特色与编校规范之间的度――正确与准确之间如何取舍?个人特色与表达规范之间怎样平衡?“我们在保证编校无误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一些重复的细节描写,正好传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状态。”
策划确定后,《读者》(原创版)的编辑们还注重作者资源的积累和挖掘,先后联系到了湖北籍作家叶倾城、徐鲁、邓安庆等人,同时积极挖掘新作者。刘燕告诉记者,无论是湖北作家群、志愿者队伍,还是撰写疫情期间生活的普通人,都为这组稿件的刊发打下了基础,实现了杂志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没有他们,我们无法迅速精准地组稿,完成编辑出版工作。”
注重细节表达
翻阅这组稿件,除了感动人心的文章外,也不乏花了心思的细节呈现。当期杂志封面由《读者》(原创版)美术编辑于沁玉手绘,分别由江汉关、黄鹤楼、蛇山、樱花、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户部巷、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大学、珞珈山、东湖等15处武汉地标建筑等元素组成“武汉”两个大字,封面同时有医护人员的身影。
“封面在新媒体平台推出,与读者们进行互动――你能看出几处武汉元素?这样的操作以新媒体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疫情的关注。杂志上市后,相关文章也在新媒体平台逐步推出,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刘燕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通过这些细节的打磨,让抗疫主题更深入杂志每一个角落,成为当期杂志的魂,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显示出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决心和勇气。”
谈及这组文章的成功之处,刘燕表示,最重要的就是策划先行,同时将策划意识融入编辑出版的每个环节,以适合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传达杂志态度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