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农民参与电影热情 展示“沃土中的芳香”

作者:李雪昆 何丹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0-13

  □本报记者 李雪昆 通讯员 何丹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由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四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举办,电影节以光影为载体,回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拼搏奋斗的“百年路”,诠释实现全面脱贫的“小康路”,展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振兴路”,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影视创作人员与农村干部群众齐聚一堂,为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展示“三农”发展成就 带动农村电影发展

  “办中国农民电影节的意义是既要展示给农民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又要促进电影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三农’题材电影作品,同时,借助电影节主体活动晚会的传播效能激发农民参与电影事业的热情,进而带动农村电影行业的繁荣发展。”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天金在第四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启动仪式上的一席话,将举办这一面向特定受众群的电影节的初衷表露无遗。

  把农民电影节办成展示“三农”发展成就的窗口、传播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载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平台,需要全行业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将更多的对农影视作品及时推荐给广大农民朋友,更需要广大影视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

  采访中,中国煤矿文工团原副团长、演员郭凯敏结合自己导演并主演的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扶贫主任》的经历说道,电影的发展必须要有紧迫感,应该培养电影人对“三农”文化的认识,也要培养农民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人要有真情,要激活自己,才能激活观众。“很多农村题材影片如果能静下心来观看,会得到一种心灵的洗涤,其原因在于真实。在拍摄《扶贫主任》的过程中,每到一处当地村民都是一路绿灯、积极配合。因为他们在基层领导干部的努力下切身获了益、得了实惠,从他们心底也希望把基层真实的变化呈献给更多的人。”

  作为《我的父亲焦裕禄》电影总监制,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中国仍是农业大国,因此不应忽略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的需求。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深有体会,影视工作者应结合“四史”学习教育与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联系更为紧密,让广大基层受众真正想看、爱看、有的看。

  对此,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表示,剧本创作是电影的起点,找到好故事创作好剧本,是推动电影发展的重要环节,创作者应不忘初心,端正创作出发点,在“三农”题材电影创作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践充分体验生活。

  “从出席本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的嘉宾来看,有电影老艺术家,有年轻的电影人,但缺少了中年龄段的电影人,而他们正是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闫少非认为,中国城镇化时间不长,农业大国的定位没有改变。以人民为中心,本质上就是以“三农”为中心创作精品。因此,电影人应该首先站在农民立场去构想、去创作;应该更多地学习和了解中国农民农村的历史,而且不能从一个断面去了解,要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

  “中国文化源于农耕文化,农业为我们带来的文化启迪需要我们行业以电影节的方式把农民和影视作品及其创作者联系起来。但当下有些东西与市场需求背离,比如流量明星,他们并不是老百姓心中的明星,再闪亮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因此,我希望中国农民电影节越办越好,真正让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参与进来。”郭凯敏补充道。

  基层故事动情动听 创作方向有待突破

  通过本届农民电影节不难发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利于传播“三农”题材影视作品。因此,建立中国农民电影节这个平台让各类专业人士相互借鉴、学习和提高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新时代、新农村、新风貌,农民要过渡到新农民,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三农’题材影视作品是最适合他们接受的内容。我们也希望通过影视创作者们近距离感悟和领略基层热土上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乡村振兴为切入口,用镜头记录新时代各地方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跨越发展进程中的新人、新事、新变化。”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党委书记季林说道。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弛直言,如果说“三农”题材电影的市场难做,那不是题材的问题,而是创作方向的问题,创作者要清楚电影是拍给谁看的,要选择好自己的创作方向。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去选择关注稍显冷门的以民计民生、以农民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专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电影部主任高光磊认为,作为影视创作人,有责任去努力挖掘整理和拍摄更多接地气的、契合时代发展、体现主流价值观、反映百姓民生的作品,为文化的繁荣和传承作出微薄的贡献,这既是一种情怀,也应是电影人的初心。

  《我的父亲焦裕禄》导演范元在讲到对农村题材特别感兴趣的原因时说:“我目前的8部电影作品中有7部是农村题材的电影作品,这跟我喜欢看历史和青年时期曾下乡插队的经历有关,3年多的农村生活对我影响很大,包括乡土文化、宗族文化等在内的‘三农’文化对我们民族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行业不应对其小觑。”

  今年《花开山乡》在央视热播,引发群众共鸣,原因是什么?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党委书记贾杰看来,不是因为强大的演员阵容,主要是这部电视剧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就像在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一样。“这种片子,咱老百姓当然喜欢。这也充分说明,来源于沃土中的芳香才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真心希望这样的影视作品多些再多些。”

  “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干部,脱贫攻坚中我看到了太多的感动、泪水。相信每一位像我一样的基层干部,都有一肚子好故事。”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党支部书记范利品说道,这些故事如果能拍摄出来,一定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影视工作者可以多来农村采风了解这些故事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说不定摄制组拍摄后,村里还能借此变成网红打卡地。

  闫少非认为,不能让电影节的红毯越走越长,体验生活的时间越来越短。电影《柳青》的创作者能为创作在农村扎根14年,这样的精神值得肯定。因此,他也呼吁,当下贴近农民生活的作品还应更丰富,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理解农村人怎么想、怎么处事、农村生活有哪些感受。同时,在创作题材上突破单一化的局限。不只是体现先进人物、典型,这些题材有必要,但过犹不及。可以关注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如关注城镇、农村经济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以及对人民的影响、对憧憬的感受、变化等。

  此外,参与本届农民电影节的很多嘉宾也强调,“三农”题材电影创作要多做调研,创作初期就要清楚农民和农村是否真的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影视人更要走进广袤的农村,和农民交朋友,同吃同住,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继而去创作真正让农民朋友能看到心里、对思想有触动的影视作品。

  科教内容生动有趣 受众需求有增无减

  如何用科教影视艺术方法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惠民、为民、富民的“精神食粮”源源不断送到百姓家门口,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也成为本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教影视作为一种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视听工具,它能够形象、直观、逼真、生动地记录和剖析自然现象和科学活动,甚至可以用特殊技巧把人们凭眼睛无法看到、凭观察难以理解的现象清晰明白地呈现给观众,从而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以及人生的真谛,拓宽人们的眼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看来,当今时代,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有增无减,尤其是农民朋友对于知识更是迫切渴求。科教影视工作者不仅要讲知识,传递科学信息,更要带动大家思考,这样方能在寓教于乐中启迪民智、传播知识,达到真正的人民电影为人民的初心。

  南阳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于滔认为,科教影视让原本枯燥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广科教影视作品,以农民喜闻乐见、形象化的影视表达方式宣传科普知识,对于培养和引导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一名长期与青少年打交道的基层干部,共青团淅川县委书记黄瑶认为,科教片的教育手段能加深青少年对知识的理解。她也希望创作者多从新媒体传播角度,制作更多精良、引人入胜的科教片,通过多种渠道扩展传播力,让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从小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科学知识、领会科学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也认为,科教影视作品要想真正走入农村,成为能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渠道,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求变,让科教片换个模式继续“秀”。比如做几十秒或几分钟的短视频,将故事性融入科教片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拘一格去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