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点亮北京文化之光”论坛汇聚业界声音――

网络时代:实体书店怎么建?如何扶?

作者:李婧璇 范燕莹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22

  □本报记者 李婧璇 范燕莹 洪玉华

  “实体书店点亮北京文化之光”论坛的“我是文化北京建设一分子”分论坛上,主持人幽默书店主理人启航(左一)与实体书店代表围绕“用好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助力城市文化创新发展”主题进行互动交流。

  本报记者

  张雪娇 摄

 

  8月19日、8月26日、9月7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分别在头版头条等重要位置,连续刊发《北京看“四进” 胡同访书香》《“书香城市副中心”的憧憬》《“书香朝阳”:生活与艺术交互》3篇记者的实地调研采访稿件,从北京实体书店的蓬勃生长、服务升级中带领读者透视北京文化之变,受到读者关注。

  9月17日,在北京最美书店书房,“实体书店点亮北京文化之光”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出版发行界的代表共话实体书店“北京模式”及未来发展。论坛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

  “北京模式”:给政策促活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实体书店达2055家,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量超过0.8家。

  2020年,北京以639家新开书店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榜首。

  北京已成“书店之都”。成绩背后是书店人的坚守与创新,更离不开北京市政府、市委宣传部扶持书店发展的探索与用心。

  北京2055家实体书店中,超过1000平方米的综合书城达到46家,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综合书城6家,商城(购物中心)书店111家,校园书店55家,园区书店144家,“一区一书城”成为标配。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中的数字折射出北京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

  “去年仅市委主要领导就实体书店建设的批示就有9次,今年上半年又有6次。”谈到书香之城、“书店之都”的建设密码,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介绍,北京市委、市政府已连续多年将实体书店扶持列为全市折子工程和重要民生实事,将“万人拥有0.8个书店”列入全市“七有五性”指标体系。

  5年来,市级共扶持实体书店900余家次,全市各区也已建立实体书店扶持政策,2020年市区两级扶持资金创历史纪录。政策带动下,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多业融合、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数据显示,北京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量已经超过东京、纽约和巴黎,拥有30多家最美书店,同时新建了200多家特色书店。

  对于北京市实体书店的发展,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北京模式”坚持以实体书店为主体,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宏观调控为手段,进一步激发了实体书店的经营活力,增强了书店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各地实体书店转型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融合之路。

  城市书店有特色有规模,爱书人最是欢喜。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说,这些年有很多书店经历。“在一些书店参观时,很希望自己就是一个读者,留在那里静静享受阅读。”

  “北京所有的二手书店我都去过。”《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说。他最喜欢二手书店,同时期待北京有更多的个性化书店,比如男子汉书店,让成长中的小男孩了解军舰、火炮等事物。“还可以有医疗书店、动物书店、鸟类书店,因为个性化更吸引人。”

  “北京经验”:立足城市看书店

  求专、求特、做跨界、探融合。论坛上,6家实体书店代表作为“我是文化北京建设一分子”,分享了书店发展之路,并畅谈政策扶持下的创新与期待。

  参与分享的6家书店既有老牌的北京图书大厦、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也有蓬勃发展的中信书店、服务特定读者的外研书店、连接人与自然的自在博物书店、致力于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书房。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存压力,激励实体书店大胆创新,探索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第一时间要‘建’?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一定要‘保’?网络时代为什么着力要‘扶’?这是书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决定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为专业媒体,见证并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书店发展的起起伏伏、不凡历程。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灯塔,城市因书店而灵动、因阅读而精彩!回顾我国实体书店的发展变迁,马国仓说:“历史的实践不断证明,任何时候,书店都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扶持、怎么建设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当下‘北京经验’的价值所在。”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实体书店发展的困难主要包括房租困难、人工成本以及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与冲击等方面。多年来,书店扶持政策也立足于破解这些困境。

  对于下一步怎么扶持、怎么建设,王野霏表示,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书店创新融合发展的补贴力度,鼓励书店行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重点支持优质、品牌书店持续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实体书店文化活动扶持与全民阅读工作的全面结合,重点对书店组织的具有精品特色、已经形成文化品牌、读者广泛认可的文化活动给予扶持,让市民随时随地与书相遇,满足人们休闲与文化的双重需求,切实推动实体书店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北京成为引领全国的“阅读典范之城”。

  书店未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些书店在转型和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投入不足、人才准备不足、技术支撑以及经验不足等情况。”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认为,实体书店要在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抓住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在融合中做实实体书店的核心价值。

  他建议,实体书店运用新媒体手段,打开封装在书本里的知识,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融合发展就是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价值重构,从卖文化产品转向关注用户需求,打造以阅读为核心、以知识传播文化交流和引导新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经营模式。

  书店是为爱书人准备的,同时应该让更多人成为爱书人。

  聂震宁建议,实体书店要提升自身的编辑力。优化图书组合不仅要让读者尽快找到需要的书,还要体现“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让内容更吸引人。同时,实体书店还需提升科技力,节省人工成本,同时方便读者。

  图书编辑是做书人,更是爱书人。郝振省认为,编辑泡书店不仅可以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还可能获得装帧设计、选题策划的灵感。他建议,编辑从读书、发书、做书3个环节用好实体书店,发挥实体书店在编辑选题策划、市场调研、市场推广、提高素养等方面的作用,让产业链上下游互动互助。

  “实体书店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只是保障市民最基本文化权利。只有在政府顶层设计、社会大力倡导、群众积极参与下,才能形成社会阅读的热潮氛围,进而产生阅读的消费,取得阅读的实效,实体书店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马国仓提出,持续扶持实体书店,优化阅读消费新场景;加强阅读引导,把握阅读消费新方向;改变书店服务模式,推动城市文化服务新升级。

  围绕推动实体书店的下一步发展,刘晓凯谈道,要发挥好新华书店骨干作用,引领实体书店加快数字化融合化改革步伐;要加快经营模式和业态创新,引领行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实体书店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参与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