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保护学》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内容提要

  本书以解决建筑遗产保护中的问题为基本线索和出发点,充分总结我国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工程经验及相关理念、原则,也努力注意吸纳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相关成果和国外先进方法论与技术措施,落脚于中国实践中的规划管理措施、工程措施和适应性技术。全书共10章:1.建筑遗产保护学综论;2.建筑遗产保护的体系与层次;3.调查与评估;4.测绘与检测;5.规划层次上的建筑遗产保护;6.设计层次上的建筑遗产保护;7.结构构件加固及施工、材料技术;8.建筑遗产的展示与利用;9.管理层次的建筑遗产保护系统;10.当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学理论构成。

  本书兼顾理论和实践,强调保护过程的整体性思维,构建整体性的工作流程和结构框架,整合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展示利用等相关问题,并尝试将其纳入更为重要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去考量,强调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性,并以保护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并推动其传承为旨归。  

作者团队

  朱光亚 李新建 胡 石 白 颖 姚 迪 淳 庆 杨丽霞 李永辉 吴美萍 周 琦 徐进亮 杨 慧 高 琛 穆保岗 杨天驰 万婷婷 易 佳  

编辑絮语

  《建筑遗产保护学》的出版酝酿良久。

  作者朱光亚先生是东南大学城乡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第三代领军学者,传承先辈研究理念,自1970年代末至今,在建筑遗产保护的思想体系、技术方法、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锐意开拓,精研求真,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是我国系统开展建筑遗产保护的先行者和代表人物”(王建国院士语)。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也是长期以来全国唯一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承担“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积淀深厚,研究基础扎实。《建筑遗产保护学》是其核心研究成果,首次全面构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知识体系。学院希望借由它的出版,构筑遗产保护研习交流、理论探索的平台,集思广益,不断更新。

  依托东南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历多年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建筑类图书已经形成一定学术品牌和出版规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建筑界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一直是建筑类图书中的重要板块,2005年《建筑遗产保护学》首次申报即将其列为重点选题,先后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责编跟随作者团队不断学习研讨、调整书稿,至2017年完稿70%余,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全书力求内容架构全面精当,行文风格深入浅出,整体形象平易亲切。各学科10余位中青年专家将多年研究、实践积淀的探索、方法、体悟,整合提炼,凝聚成文;从结构、内容到文字、图片一次次讨论,不断调整。

  精品图书的产生不仅需要优质的内容、精准的编校,同样离不开独到的设计和优良的印制。皮志伟老师做了几轮整体设计方案;朱老师则建议封面采用汉画像砖伏羲女娲图与“大壮”卦象图案组合,表达对古老东方智慧和前辈刘敦桢先生(号大壮)的遗产保护事业的传承和纪念;责编与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一道研习版式,排出初稿,编校后请专业排版公司修改,最终在雅昌调整付印。

  此书体量大,要求高,作者、编校、排版、印制各环节紧密协作,有序推进,不断完善。印前,朱老师还征询国内外师友意见,将英文书名附上“China’s Experience”,更贴合书的内容,且应和了国家出版基金专家“立足中国”的建议。

  新书甫成,朱光亚先生即题字签名80余本寄往各地,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首先辈理想,展望中华复兴,学院召开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讨会,以《建筑遗产保护学》为“引玉之砖”,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作经验总结和理论梳理,对实践中共性的难题作出形而上的分析和探讨,以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完善东亚以至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应对发展危机。5月15日至16日,专家们相聚南京,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还连线海外学者,带来最新资讯、中肯批评,观念的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现场购书亦十分踊跃。

  获知《建筑遗产保护学》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真是又高兴又惭愧,感恩大家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更深知《建筑遗产保护学》才迈出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家点评

  该书是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多年来对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涉及的广阔领域的多方面问题的思考,也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走向和成果,内容原创性强,且能够反映国际领先和国内一流研究水平,为有志于投身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工作者和学子提供了全面学习这一领域相关知识的范本。

  ……

  该书同时保持了学术探讨和知识架构的开放性,对有些问题有探索但并不提供唯一解,这种写作思路特别符合建筑遗产保护学的学科动态特点,从而不仅为体现具有特色的中国遗产保护的成果和智慧建立了重要平台,也对衔接国际规范、提升国际话语权形成架构,尤其对于建筑遗产文化相近的亚洲地区具有普适性作用和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教授 王建国

  该书首次完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学科体系的建构。针对当前多部门管理、多学科参与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碎片化、以偏概全等问题,该书秉持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综合考虑类型丰富、尺度各异的多元建筑遗产及其保护发展需求和主要矛盾,整合了自然和人文领域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涵盖建筑遗产保护全流程和开放性技术框架,有利于研究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专业性,对建筑遗产保护学科建设具有开创性贡献。

  该书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构成及其核心,深刻剖析了东方文化积淀和中国国情对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影响,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建筑遗产保护理论构成,强调以重生重善价值观、动态和谐审美观和实践理性方法论为核心,以精神家园、和谐社会和大同世界为终极目标。这一原创性理论体系的建立,有望达成营造学社以来我国遗产保护学界探寻中国特色理论的百年夙愿,指引中国和东亚遗产保护实践的目标和路径,丰富和影响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付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