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出版社
守正创新,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本报记者 孙海悦
化工社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正确出版导向。在调整考核奖励制度、强化制度保障方面,化工社形成了完善系统的社会效益评价方法,构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考核体系,有效地调动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
唯一一家连续5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的出版社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故事?日前,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伟斌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解析了殊荣背后的故事。
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双效”统一
这样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化工社的发展成绩:
“十三五”期间,37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15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39个项目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励700余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化工社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分不开。周伟斌介绍说,化工社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正确出版导向。在调整考核奖励制度、强化制度保障方面,化工社形成了完善系统的社会效益评价方法,构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考核体系,有效地调动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
开发重大选题、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离不开周密、完备的顶层设计。化工社设立社级出版基金,每年划拨数百万元;对国家级重点项目获批即奖励,顺利完成再次奖励。同时设立重点项目库,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此外,化工社注重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践行“服务科教、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多年来,化工社坚持向光华基金会、韬奋基金会以及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捐赠图书,近5年捐赠图书100万余册,总计码洋3600多万元。2020年,化工社积极组织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新冠肺炎的舌象诊断》等读者急需图书,化工社各在线教育平台为院校师生提供数字教材、在线教学及教学资源等免费服务,超过40万师生得到相关服务。
坚持正确出版导向 严把出版质量关
出版导向和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为此,化工社积极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在出版流程中严把质量关。
周伟斌介绍了化工社4个方面的相关举措。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十三五”期间,针对书稿质量管理过程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化工社完善了初审、编辑加工、复审和终审等环节的工作标准,构建了覆盖图书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的全面的管理体系。在加强质量管理力量方面,化工社2017年年底将原总编室的质量管理等职能划出,设立出版质量部,印务中心也设立质量管理小组;2019年特别设立济南编辑中心,不断加强编辑加工力量;加大培养校对力度,形成了一支近20人的专职校对队伍。在推进出版质量培训方面,2019年以来,化工社由总编辑主抓,对新编辑进行半年左右脱产业务培训,逐步形成了新编辑知识体系需求、业务课程设置、培训工作流程、培训结果考评等一系列工作方法和培训体系。在强化出版过程质量管理方面,化工社提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社内机构改革过程中,严格核定各编辑部门的业务范围,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制度,加大图书质量检查力度。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提高生产经营质量
如何结合企业发展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效提高出版运营质量?化工社为此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周伟斌介绍说,化工社创新图书效益核算方法,构建出版运营全程监管机制:设计单本图书效益核算机制,实现编印发财务数据互通;建立财务预决算报告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较好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十三五”期间,全社营业收入特别是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年复合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
在改革机构设置方面,化工社在编辑板块整合各出版分社,减少管理层级;在印务板块,设立传统印刷和数码印刷两个主管,为印制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营销板块,根据图书产品结构和销售渠道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力量,使营销活动高效开展。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2016年以来,化工社实现了图书成本发生、结算、效益核算一体化自动体系;改善了重印出版、新书定价审批、套装书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图书的制作和发布等生产运营流程,加强了对图书生产运营关键节点的控制和提示。
记者曾在化工社看到一份厚厚的《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规章制度汇编》。为不断强化选题管理、书号管理、计划管理、版权管理、销售管理等业务制度建设,它已经修订到第七版,为化工社的规范运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促进融合发展 走出去传播中国科技文化
随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加速,“十三五”期间,化工社在推进出版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方面走深走实,先后获得中央转型升级示范单位、全国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示范单位等资质与荣誉。
据周伟斌介绍,化工社积极承担国家重点数字出版项目,5个重大项目获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4个重大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在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技术标准规范方面,化工社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建设,助力新闻出版行业知识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化工社走出去的脚步从未停止。“十三五”期间,化工社在不断增加版权输出数量、保持输出数量大于引进数量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如与欧美国家出版社共同开发选题,合作出版中国原创英文科技图书。
多语种输出是化工社走出去工作亮点之一。2016年前后,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专著《青蒿与青蒿素类药物》及其故事《呦呦寻蒿记》成为国际知名出版社竞价购买版权的热点,爱思唯尔等国外出版社获得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等10多个语种版权授权。
“十三五”期间,化工社累计输出版权759项,被评为国家重点走出去资助企业,2019年被中宣部、商务部等单位评为“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助力传播中国现代科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