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探索书籍多维设计可能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书籍设计不仅是二维设计,同时也是三维设计、多维设计。二维设计是将图书的内容,即文字、图形,色彩等,按一定的法则和逻辑层次经营位置,编排梳理,满足悦目和易读的需求。多维设计有很多的可能性,目前书籍设计师主要从书籍的空间设计、材料设计、视觉设计、重建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可能性进行实践和探索。多维设计还体现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五感”的阅读体验中。
空间设计的可能性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是一本从汉字字形出发,研究其词义源流的书。设计就是从书名开始的。如何在一本书的空间结构里表现时间的变化,时间的流转,这是我思考的问题。我将抽象的空间扭曲思维具象化为折纸游戏的模式,最终确定了用图书结构上的空间折叠来表现图书内容方面的时间流转。我设计了8组折叠页,分别排列8组汉字,8组汉字“显露”和“隐藏”相对应,“显露”的空间上排列100个简体汉字,这样第一眼看上去很现代、简约。但当你翻开封面一道道隐藏的折页,100个烫金篆体汉字就渐次展露出来。等到8道折页都翻开,100个金色汉字就“反转了时间”。我希望以此来表现这种空间的戏剧化。
材料设计的可能性
材料语言是指不同质感的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较厚的纸张会给人庄严之感,较薄的纸张会给人轻盈之感。书籍设计中纸张本身所具备的轻重、薄厚、肌理、质感、挺括度、柔软性、遮蔽度等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和强化。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封面纸张选用的是长纤维生态纸,一张封面纸上折出多组等分的折叠页,对裱另一张封面纸,定型并加固拉力,材料的选用主要考量纸张的韧性和拉力,满足多次折叠的使用需求。封面文字烫印金色,与封面纸张粗糙的肌理形成对比。内页选用机宣纸印刷,机宣纸是参照中国古代宣纸的样式改良制造,并适用于大机器印刷的纸张。这种纸一面光滑,一面粗糙。每一张折页的外页用粗糙的一面,印黑底金字,形成沉稳、厚重、古拙的效果。折页的内页用平滑的一面,印刷黑字,形成亮白、轻盈、现代的效果。黑底外页和白底内页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阅读过程中,一开一合之间,仿佛在古今之间自由穿越。
视觉设计的可能性
书籍设计作品不是设计者一个人完成的。留白是书籍设计师留给读者的最大的阅读自由,经过读者阅读行为的参与和想象的延续,书籍设计作品最终得以完善。人类可感知的时间是线性的,阅读行为本身具有线性特征。书籍设计可以重组文本线性读取的顺序,以达到更能彰显文本内容特征的目的。如在设计中搭建出足够的停顿场景,预留出深阅读与想象的空间等。通过设计使信息传递从单向性转变为互动性,营造出舒适的阅读氛围,给读者提供沉浸式在场感阅读体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用100张机宣纸关门折叠,通过长短页翻动的顺序和节奏,对文本先后读取顺序和阅读动线的设计调整。在书口折线处分8组做100个方块模切,形成标准字体字窗,可以开启互动,推开之后就是一个镶嵌汉字的金色方块。如果把所有小窗都推开,就在书口处形成了100个“路标”,通过小窗就能进入相应的汉字世界,既可以充当书签,又能在书口上形成编序,便于检索。
重建信息路径的可能性
书籍所承载的内容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书籍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需要设计师具备综合思辨的能力,设计师要像作者一样深入了解文本,又要具有编辑思维和市场意识,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完成多次身份转换。书籍设计师的素养除了专业的学问和技术,还需要足够的文字修养和编辑能力,对于书籍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挖掘,能为设计创意提供更多的养分。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的文本分四个层次:一、汉字的出处;二、字形的演变,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脉络叙述;三、解释词义;四、汉字在古代典籍中的应用。
我在原本已经比较清晰的文本的基础上又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展示不同时期字形变化的同时,把描述字义变化的文本单独提取出来,与字形变化对照展示。第二,把这个字出现的典籍名称提取出来,更方便读者比对这个字是怎么产生的,它当时所表达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古代不同时期的生活和礼仪是什么样的。第三,我根据《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重新将文字“逆向化”为图像,绘制了100个“象形汉字”,让读者一眼即可知每一个字象形何物。
设计师对图书文本内容的考量甚至要高于原有文本内容的总量,设计通过参与文本内容的编辑加工、规划构造,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图书的内容更易于被读者“知觉”。